王丹丹
“咚咚咚……”4月4日上午,锣鼓声声伴着为“撑手”鼓劲的茅山号子,江苏兴化戴南镇一年一度的茅山会船如约而至。
茅山会船现场。周社根摄
茅山会船是清明时节戴南茅山地区群众集体撑船前往旧墓丛、古战场洒麦饭、奠酒浆的祭祀活动。据了解,当地人在活动中纪念的并非自家祖先,而是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外籍和无主亡灵,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绵延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龙舟”样式的竹泓木船参与茅山会船。人民网 王丹丹摄
“春节可以不回老家,清明节一定要回来会船”,这是茅山地区群众传承会船民俗的真实写照。茅东村的“撑手”荀东林,便是从山东日照赶回的。清明节前一周,荀东林每天下午16点到18点参加村里会船队伍的集训。
这是荀东林第一次担任“撑手”,49岁的他被安排在了船尾,负责控制船的重心和把控方向。相较之下,茅二村的二宝则显得“经验丰富”。
正午时分,茅二村村民食堂异常热闹,包括本村、外村来会船的近600人在这里吃起了“大锅饭”。二宝穿行在人群之中,忙着为会船做最后的准备,不时有人照面时喊他“会长”。“我是从父亲手里接过的担子,他总说‘撑船会友’,把周边村庄聚在一起,我现在也做了16年大家口中的‘会长’。”他说。
西大河两岸围满了观看茅山会船的市民游客。史道智摄
午后,会船在长约600米的西大河里举行,二宝带着60位村民将竹篙扎进水里,向上调整握姿,再躬身向下发力,船即向前冲去。
作为今年会船最小的参与者,二宝11岁的儿子也上了船,“父辈把组织会船的责任交给我,如今我也逐步传给下一代,孩子也非常感兴趣”。
自发默契的坚守是茅山会船生生不息的源泉。当天,来自周边10多个乡镇的200多条船共5000多名村民参与了会船,现场观众则有6万人之多。
在上海工作的郭嘉玲带着孩子回乡感受会船习俗,“我们每年都回来看,今年河两岸的基础设施更完善,表演的内容也更丰富,增加了很多非遗展演的节目。”
茅山会船现场,巡游会船进行民俗表演。人民网 王丹丹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兴化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首个清明节,包括茅山会船的习俗,会船时人们齐声高唱的茅山号子以及部分船只建造所用的竹泓木船制作工艺在内,都是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