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杀了齐王李渊吉,却唯独没有动坐在皇位上的父亲李渊。
是念及亲情?还是手软?其实都不是。
李渊活着,李世民就能拿到一个最重要的“合法身份”,不仅能让朝廷上下归心,也能让天下百姓信服。
如果杀了父皇,再夺皇位,那就是谋反,是弑父篡位,名不正、言不顺,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
李世民要的是江山,更要的是稳稳当当地坐上去。所以,兄弟可以杀,父亲不能动。他不是不敢,而是太清楚,这条底线一旦踩了,后面就没人替他擦干净。
玄武门之后:兵权在手,却留了一条路
玄武门变故发生那天,长安城一片混乱。
李建成中箭坠马,李渊吉冲进宫中,又被尉迟敬德追杀。
事发之后,整个宫城瞬间安静下来,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宫里还有一个人,李渊。那时候,这位开国皇帝躲在后宫湖上的船上,身边跟着几个心腹重臣。
不是为了钓鱼,也不是泛舟赏景,是出于自保。
宫里动了刀兵,又是皇子之间的冲突,李渊知道,事情已经超出了控制。
这时候,尉迟敬德带着士兵找到湖边,叫住了李渊。他没有拔刀,只是恭敬地站在船边,说了一句:“太子、齐王举兵谋逆,秦王已平叛,特来护驾。”
李渊愣住了。这话什么意思,不是太明显了?大儿子二儿子没了,现在这个手上沾血的,是唯一还站着的那个儿子。
但奇怪的是,尉迟敬德并没有进一步动作。
李渊看到这点,心里那根弦松了,连忙问身边的裴寂和萧瑀:“现在该怎么办?”
两位老臣对望了一眼,也没迟疑,直接回话:“太子、齐王无功反乱,秦王有功平定内乱,应当掌权。”
李渊点了点头,随即下旨,将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
再过两个月,又正式传位。
看上去像是顺理成章的一套交接。但若真顺利,李世民何必动手?杀兄逼位不是儿戏。
可不杀李渊,是他下的最关键一步。
不动李渊,是为了保住两个最值钱的东西
第一,是“名分”。
古人办事,最讲究的就是名分。
哪个儿子继位,谁是太子,哪怕皇帝再宠别的儿子,也不能乱来。李世民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太子。
要想夺位,只能靠手段。但即便靠手段,也要让这事在名义上说得过去。
如果李渊当时死了,哪怕只是“暴病身亡”,李世民的皇位也是“逼来的”。
整个朝堂就会陷入混乱,谁都不知道谁有权接班。
哪怕李世民兵强将勇,也架不住各地节度使按兵观望,或者趁机闹事。
更关键的是,百姓怎么看?百官怎么看?他登基那天,皇位是哪里来的?父皇传的,还是自己夺的?这个问题一旦说不清,后面的事怎么都顺不下来。
但李渊还活着,情况就不一样了。
只要有一纸诏书,说李建成造反,李世民平乱有功,那就一切合法。
再补一道诏书,说李世民是太子,再来一道,说传位给太子。
程序有了,名义有了。谁再反对,就是违抗圣命。
谁敢站出来说一句“不服”,立刻就成了叛党。
这叫“借父之名”,是李世民做皇帝的基石。
第二,是“人心”。
当年李渊起兵的时候,有多少旧将投奔,是冲着李渊的面子来的?李世民出征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军心、民心,归根结底还是姓李的家族基础。
换句话说,是靠着李渊的面子,李家的正统。
要是李渊没了,或是死得蹊跷,那些老功臣未必就全站李世民这边。
你是能打,可你也是二儿子。
长子刚死,你就坐上位,连父亲都不见了,这事要是传出去,谁愿意当你的臣子?谁还愿意出征卖命?
尤其在古代,弑父这种事,不只是犯法,更是天理难容。
君为父,父为天。
古人讲忠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弑父是最不可原谅的。
杀父夺位,听着都让人心寒。
如果李世民真杀了李渊,那些中立的官员会观望,反对的势力会借机发难,甚至李渊的旧部可能直接举兵响应,这天下,根本坐不稳。
从情理上讲,李世民确实痛恨李建成、李渊吉。
前者一直阻他登太子位,后者则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动刀。他先下手,是出于保命,更是保前程。
可李渊呢?这个父亲虽然偏爱长子,处理太子之争时也优柔寡断,但终究是亲生父亲,是开国皇帝,是大唐的“根”。
李世民对兄弟下手时,是带着兵、拿着刀的。但对父亲,却是递上诏书,按部就班地逼退。这种处理方式,既干净利落,又留足了面子。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李世民是个很在意名声的人。他不是个只管当皇帝、其它不管的权臣。他想做一位好皇帝,想被后世称颂。
将来写史书的人提到他,希望说的是“英明神武”“贞观之治”,而不是“弑父篡位”。
所以他宁可冒着风险放李渊一条生路,也不愿意背上“十恶不赦”的罪名。
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权力当前,多数人是看不清长远利弊的。
但李世民算得很清楚。他不是不能杀,而是不敢杀。
他知道,一旦破了这条底线,自己的皇位坐得再稳,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污点,一辈子洗不掉。
留李渊不只是道德,是高明的算计
李世民玄武门得势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穿上龙袍、登上大殿,而是先去“认错”、先哭、先跪,然后让父亲一步步把程序走完。
大臣说太子、齐王是乱党,李渊点头;尉迟敬德请李渊交出兵权,李渊签字;礼部官员准备立太子,李渊亲自盖章。
这一套下来,李世民手里有诏书、有传位、有朝臣支持、军队归属,哪样都不缺。
他不用靠杀父成皇,也不用自立为帝。这一点,把很多想篡位的人甩出了十条街。
还记得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吗?吕不韦弄权、赵姬干政,最后闹得秦国大乱。
谁来收场?嬴政亲手清理门户,先是杀了嫪毐,后来又废了母亲。
那之后,他虽然统一六国,但始终没有洗干净那一段宫廷丑事的阴影。
而李世民的做法,让大唐的开国体系没有断层,李唐政权的权威没有破碎。
他顺着父亲传位的流程登基,再回过头去修史书、立制度,甚至为父亲建陵修庙。
一个“孝”字摆出来,谁还说他不孝?谁还说他不仁?
事实也证明,贞观年间,李世民能安稳治理国家,离不开这个选择。他不是简单地放过了父亲,而是让父亲成了自己登基最大的后盾。
结语
有人觉得,李世民是因为“心软”才没杀李渊。其实不对。他在玄武门动手那一刻,就证明自己绝不是心软之人。
之所以没动父亲,是因为杀李渊得不到好处,反而会带来一连串后患。
后患之一:登基程序不合法,皇位坐不稳;
后患之二:名声受损,史书无法正面记录;后患之三:朝局震荡,旧臣生变,天下未定。
反过来看,不杀李渊,却能获得以下好处:
皇权过渡顺利,有诏书、有名分;
正统性确立,避免天下反弹;
父亲口中认定是“接班人”,后代接位也更顺。
权力斗争虽然血腥,但一旦坐稳宝座,还是要靠制度和名分说话。李世民算得清这一笔账。他动刀的时候果断,收刀的时候也不含糊。
所以他杀了李建成和李渊吉,却没动李渊。他不是慈悲,而是看得远、算得准。
这笔账,不是每个人都能算明白的。但他算明白了,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才有了历史上那个“英明皇帝”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