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兄弟相残的政变,更是一场血与火的搏杀。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渊吉虽在宫门前被当场射杀,但这场斗争远未结束。

就在他们身死的瞬间,三位追随他们的猛将却不顾生死,仍率兵冲杀玄武门,誓要为主君复仇。他们斩将杀敌,一度让李世民手下两员大将毙命,战况紧张到险些反转乾坤。

更有一人,蛰伏十七年,几乎让李世民重蹈覆辙。



血色清晨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清晨,天色微亮。

长安皇宫北门玄武门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悄然展开。

此时宫门尚未开启,太子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依例入宫上朝,却未曾料到,迎接他们的不是皇帝的召见,而是另一位弟弟李世民的箭矢。

李建成中箭落马,齐王李渊吉策马逃窜,也被尉迟敬德一箭射下马,败亡当场。

兄弟二人横尸宫门,鲜血染红台阶,玄武门外却并未随之归于平静。



此时东宫与齐王府两支人马已经得知消息,手持兵刃、披甲上阵,近两千士兵分为两股,从尚书省方向与含元殿后方夹击玄武门。

将士们不为别的,只因心中敬重的主君已死,他们要报仇,要杀出一条血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带回去。

从这一刻起,玄武门之变的真正激战才开始。



为主拼命

李建成阵亡后,太子府的一位猛将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就是冯立,翊卫车骑将军,出身名门冯氏,曾祖母是北魏文明太后,一门显赫。

冯立并非高官,却一直守在李建成身边,亲历太子起兵、平定山东,深得信任。

事发当天,冯立在东宫值守,闻变疾驰赶来。

见李建成已死,他目眦欲裂,转头对身后将士喊道:“太子在世待我厚恩,今生不报,何面目苟活于世!”当即拔剑而出,率部强攻玄武门。



一时间,喊杀声响彻宫墙,玄武门外的道路被鲜血浸湿。

冯立手下溃兵被重新集结,一度打穿秦王府的外围守军,杀至门前,逼得守将节节后退。

这时,又一股兵马加入战团。为首之人,骑红马,穿铁甲,手持大斧,正是齐王李元吉的心腹猛将谢叔方。

谢氏祖上是淝水之战大将谢玄之后,名门之后,却以勇猛闻名。他是李元吉最信任的将军,此时得知主君已死,带着自己麾下的骑兵也杀入战场。



谢叔方冲阵第一刀,便砍翻了秦王府的宿卫大将吕世衡。

随后挥军配合冯立,从西侧发动侧翼突袭,秦王府防线顿时吃紧。

李世民闻讯变色,亲自披甲准备迎敌。

这时,有一将骑马驰至尘土飞扬之地,一身戎装、背插大斧,正是程咬金。他和秦琼一道,正是李世民手下的守门猛将。

程咬金直接扑向谢叔方,两人交战三十余回合不分胜负,秦琼则合力截住冯立。



这场战斗,虽在宫中,却堪比疆场。冯立所部虽人少,却都是李建成亲卫,个个誓死效忠,拼命厮杀。直到尉迟敬德登高举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头颅,大喝:“太子、齐王已死,谁敢再动!”

众兵大惊,不少人开始退却。

可冯立与谢叔方没有退。他们眼红如血,喊杀不止。

谢叔方怒斥道:“岂可让主君孤魂无归!”

随后奋力一击,重创守将敬君弘。冯立也不甘示弱,反手将一名秦王府偏将斩于马下。



就这样,两人持续鏖战数刻,直到援军赶至,被重重包围。

眼看局势已定,谢叔方拖着受伤的身躯,低声道:“吾力已尽。”

冯立拽着他翻身上马,带着剩下不足二十人的残兵,强行突围而去。

他们逃到了华清宫附近,藏于旧宫别院之中,后被李世民手下寻到。

这时的李世民并未下杀令。他细查战况后,亲自召见二人。

面对李世民,冯立沉默,谢叔方抬头淡淡道:“事既如此,谢某愿死,但不悔。”

李世民叹息:“忠臣义士,奈何为敌。”最终赦免二人,不久后还授以武职,冯立终老西州,谢叔方则在平定吐谷浑之战中再立战功。



隐忍十七载:李安俨暗中图报

冯立与谢叔方战至最后一刻令人动容,但玄武门余波最深、最不可忽视的那一位猛将,却是李安俨。

他不是那场激战中的第一刀,而是埋藏最深的刀。

李安俨,原为太子李建成心腹,出身荥阳郑氏,与太子妃郑观音同族,因此常在东宫担任要职,亦掌宿卫之兵。



玄武门事发时,他并未如冯、谢般明火执仗杀入战团,却在外围调度东宫府兵,意图攻破秦王府东墙。

但终因局势倾斜,李安俨也被收编,表面归顺李世民。

不久之后,他竟被安排统领皇宫内的宿卫部队,成为李世民最倚重的近卫之一。

十七年时间,这位猛将始终未曾显山露水,兢兢业业,俨然已是忠诚臣子。

直到公元643年,玄武门之后第十七年,李安俨的身份再度浮出水面。



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李安俨赫然为首谋者之一。他与侯君集等人秘密联络,意图效仿玄武门旧事,发动宫变。李

安俨负责策反宿卫,并掌握皇城钥令,几乎成功策动内乱。

事败之后,李世民看着案卷,沉默良久,叹曰:“安俨潜伏十余年,终究是为建成复仇。”

最终,李安俨被斩,枭首示众。

李世民沉默许久,只下令以将礼安葬,不予羞辱。他说:“此人非叛臣,乃旧怨未了。”

这一年,正是李建成死后第十七年。



结语

玄武门之变,最终以李世民的胜利落幕。可真正参与其中的许多人,不是棋子,不是输赢的数字,而是血肉之躯、有情有义的人。

冯立、谢叔方、薛万彻,这些人为主冲阵,虽败犹荣;而李安俨隐忍多年,虽行险策,却情有可原。

李世民能够在事后不杀、不辱,收其为将、赦其之罪,更显帝王气度。而这些猛将身上的忠义之气,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比权谋更动人的一笔。

一场宫变,写出了兄弟之争的惨烈,也勾勒出忠义与血性的真正模样。真正的忠诚,从来不问成败,而这些忠臣良将,虽败犹荣,虽死无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