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节,脑子里总是忘不了杜牧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不知杜牧是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断魂,还是因为酒瘾发作而断魂。
但是对于一个才疏学浅的现代人来说,每想起这个节日,想要抒发一下浪漫情怀时,除了这首诗歌,似乎再也想不起别的句子。为什么千年以来所有写清明的诗里,只有杜牧这一首最出名?
也许就像是崔颢写过了《黄鹤楼》,李白提笔再想写时,因为发现自己无法超越前人,只能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样。
杜牧的唐诗版《清明》,几乎已经成了千古绝唱,但是好在我们还有宋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词名家苏轼笔下“不一样的清明”。
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知州。当地偏远贫瘠,蝗灾、旱灾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登上城墙西北角的超然台,写下了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同样是写清明节,苏轼的这首宋词,既有杜牧《清明》诗里的“春愁”,同时又有对人生哲理豁达的思考。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北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上阕上来交代时间,“春未老”时。其实苏轼填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春天已经步入了最后的尾声。但是苏轼一上来就先强调“未老”,奠定了全篇乐观向上的一种精神基调。
“春未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苏轼专门挑了一个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河畔柳条。这个与杜牧以“雨纷纷”来写“春愁”刚好相反,写的是春色的旖旎与温柔。
但是,正当你以为苏轼放弃了清明节典型气候“雨纷纷”的描写之时,他又在后半段中,登上超然台后补了一句“烟雨暗千家”。
原来词开头苏轼看到的景色,是他身边日常的景色。而当他登上超然台后眼界更加开阔了,于是他同时看到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壮丽景色,也看到了笼罩在朦胧烟雨中,若隐若现的普通人家。
清明时节的风景是有很多个层次的,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人,身处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绝不一样。
下阕写苏轼因为过“寒食”节禁了酒,头脑反而变得清醒了。在那之前他因为思念弟弟苏辙,时常借酒浇愁。这一下不能喝酒,反而让他想明白了“空想”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