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楼,原名玄畅楼,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古子城八咏路中段,南朝齐隆昌元年(494)由东阳郡太守沈约始建,并因沈约登楼赋《八咏》诗而改名为“八咏楼”,后成为历代文人登临题咏的去处。

1500多年来,八咏楼与历代文人名士、英雄人物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的李白、白居易、严维,宋代的唐仲友、吕祖谦、李清照,元代的赵孟頫等都曾赋诗咏楼;元末著名将领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末兵书尚书朱大典等也曾在八咏楼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八咏楼南临婺江,建于8.7米的石砌城墙台基上,总用地面积248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96平方米,由南至北为亭楼、正楼、厅堂和楼屋,依地势逐级抬高。历史上八咏楼曾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目前,在八咏楼内设有以“两浙第一楼”为主题的陈列展览,展览分为八咏名楼”“千古风流”和“诗赋满楼”三个单元。


此文辑录明清时期金华府志、县志中关于八咏楼的记载,一些诗文内容与现在流行版本不同,原文收录。

内容有1578年(万历六年)《万历金华府志》,1655年(顺治十二年)《顺治金华县志》,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金华府志》,1823年(道光三年)《道光金华县志》,1915年民国四年刊本,1894年(光绪二十年)《光绪金华县志》。


万历金华府志

(万历六年·1578年)

1578年(万历六年)《万历金华府志·卷二十四·古迹》:

八咏楼

在府学西,(南北朝)齐隆昌初(公元494年),太守沈约建,初名玄畅楼,有《八咏诗》。

宋至道间(北宋995-997年),知州冯伉易今名。景佑三年(1036年),知州林沫重建。近改为星君楼之玉皇阁,道士移其匾八咏门城楼上。

唐严维诗(《送人入金华》):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少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崔颢诗(《题沈隐侯八咏楼》):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宋谢翱诗:

江山此愁绝,寒角梦中吹。

飞鸟过帆影,游尘空戟枝。

水交明月动,槎洑故洲移。

已薄齐梁士,犹吟沈约诗。

李易诗(李清照《题八咏楼》):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顺治金华县志书

(顺治十二年·1655年)

1655年(顺治十二年)《顺治金华县志书·卷之七·古迹》:

八咏楼

在府学西,齐隆昌初,太守沈约建,名□畅楼,有《八咏诗》,其诗曰:

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秋至愍衰草,寒来悲落桐。

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每句成长歌一篇,共八首,文体绮丽,多寓已外補不得已之辞。

宋知州冯伉易今名。景佑三年,知州林沫重建,近改为星君楼,道士移其匾八咏门城楼上,后郡守卢公奇,复刻石于祠,星君之后阁焉。……

郡守卢奇诗:

倚槛思民力,瞻斗望京华。

芳圃伤啼鸟,明园惜落花。

署府闻秋笛,江城听暮笳。

倦游怀畎亩,高隐啸烟霞。

(高啸隐烟霞)

注释:明代胡应麟作《卢使君追步隐侯作后八咏诗不佞次题倚和倚槛思民力 其八 高啸隐烟霞》

亦每句成长歌一篇,效沈题云,见具星君楼后阁石上。


康熙金华府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金华府志·卷二十四·古迹》:

八咏楼

在府学西。齐隆昌初,太守沈约建,名“元畅楼”……楼久废,后改为星君楼。《八咏诗》碑原系守宪米万钟书。国朝以来兴造,详载宝婺观下。


道光金华县志

(道光三年·1823年)

1823年(道光三年)《道光金华县志·卷十二 杂志·古迹》:

元畅楼

在城南临溪上。《太平寰宇记》

今为府学西。齐隆昌初,东阳太守沈约建,有《八咏诗》。

其诗曰:

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秋至愍衰草,寒来悲落桐。

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每句成长歌一篇,多寓已外補不得已之辞,诗今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宋至道二年,知州冯伉易名八咏楼。并镌约(沈约)诗于石。

景祐三年,知州林沫重建后,改为宝婺观,祀须女神。俗呼星君楼,详 <寺观> 。

道流遂移其匾于八咏门城楼上矣。

唐崔颢诗:

齐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严维《送客之东阳》诗,见 <山川志> 双溪下。

宋吕祖谦诗(《登八咏楼有感》):

仲舒旧事无人记,家令风流一世倾。

天下何曾识真吏,古来几许尚虚名。

原注王仲舒守婺有异政。

谢翱诗:

江山此清绝,寒角梦中吹。

飞鸟过帆影,游尘空戟枝。

水交明月动,槎洑故洲移。

已薄齐梁士,犹吟沈约诗。

元赵孟頫诗(《东阳八咏楼》):

山城秋色静(净)朝晖,

极目登临未拟归。

羽士曾闻辽鹤语,

征人又见塞鸿飞。

西流二水波璃(玻瓈)合,

南去千峰紫翠围。

如此溪山良不恶,

休文何事不胜衣。


光绪金华县志

(光绪二十年·1894年)

1915年民国4年刊本

1894年(光绪二十年)《光绪金华县志·卷五建置·古迹》(1915年民国四年刊本):

八咏楼

在城南八隅一坊,府学西,星君祠南,原名元畅楼。

《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云:金华县因山为石,城南临溪水,高阜上有楼,名曰元畅楼,宋(南朝刘宋)沈约造,次吟咏于此处。

齐隆昌元年,沈约为东阳太守,尝登此赋诗。

沈约《登元畅楼》诗: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

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

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復制《八咏诗》曰:

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

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

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

解珮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每句又成长歌一篇,多寓已外補不得已之辞,诗见原集,及米万钟(明代书画家)碑。

唐时遂易今名。

崔融《登东阳沈应(隐)侯八咏楼》诗:

早(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城厚。

宛生长定间,俯压三江口。

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

左右会稽镇,出入具区薮。

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

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

隐侯有遗咏,落简尚馀芳。

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

粤余忝藩左,束发事文场。

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

崔颢《题沈应(隐)侯八咏楼》诗:

齐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落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按:崔融、崔颢诗题,皆作八咏楼,又如严维送客诗(《送人入金华》又作《赠别东阳客》),有“清风八咏楼”之句,是唐时已易元畅楼名为八咏矣。

乃戚《志》、府志,谓宋至道二年,知州冯伉易今名,则失考也。且尤不解者,考宋婺守题名碑,至道二年知州为陈靖,而冯伉在淳化五年。据此,非至道年号误,即冯伉姓名误矣。

又按卢标《婺志粹》,谓易名八咏者为唐之冯伉。考新旧《唐书》,及《宏(弘)简录》,冯伉皆有传,并不载刺婺事,且伉为(唐)德宗时人,亦在融、颢、维三人后,未可指为易名,倡始卢说更附会不足据。

宋淳熙十四年,知州李彦颍,以旧楼褊迫,就东偏,重创宏敞。郡人唐仲友,续拟八咏序其事,并勒约诗于碑。

见唐氏遗书

吕祖谦诗:

仲舒旧事无人记,家令风流一世倾。

天下何曾识真吏,古来几许尚虚名。

谢翱诗:

江山此愁绝,寒角梦中吹。

飞鸟过帆影,游尘空戟枝。

水交明月动,槎洑故洲移。

已薄齐梁士,犹吟沈约诗。

元毁于火,而重建者再。

按:楼与宝婺观连属,故建观者并建楼。

赵孟頫诗(《东阳八咏楼》):

山城秋色净朝晖,极目登临未拟归。

羽士曾闻辽鹤语,征人又见塞鸿飞。

西流二水玻璃合,南去千峰紫翠围。

如此溪山良不恶,休文何事不胜衣。

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宝婺观,即楼故址改建玉皇阁,道士移其牓(榜,指牌匾)于城楼。《戚志》(戚雄《金华县志》)。后阁毁,而楼复旧址。

皇朝屡次修建,楼至今存焉。

嘉庆间知县杨兆璜撰楹联曰:

才智纵横,概末路英雄,赤疏自书千古恨。

风烟牢落,揽前溪苍翠,夕阳如昼六朝山。

联句激昂悲壮,足增斯楼之胜,附录于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