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于苏轼的偏爱又多了几分。
正如林语堂所说,李白是文坛的一颗流星,刹那间壮观地惊人闪耀,自行燃烧消灭,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像哲人,又像仁厚的长者,学富文工,以古朴文墨,写丰厚情思,类似于弥尔顿;唯有东坡,青春活力永存。
东坡的身上,有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影子;又像法国雨果,是政坛、文坛的双子星:政坛引人注目,同时又诗名远扬;动人之处,又似英国的约翰逊。
公元1071年,三十四岁的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王安石。愤怒的王安石让御史谢景上书苏轼的过失。苏轼无奈请求出京任职。他先是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期满后,因弟弟子由在济南任职,为了与弟弟相聚,自请调往密州任知州。
我们喜欢苏东坡,因为他虽饱受人生之苦,却从未尖酸刻薄,在磨砺中变得日益温和厚道。他是诗人、画家,却更像老百姓的挚友。他敏锐、通透而勇敢,他的文笔优美,不为利益动摇,不因俗见改变初衷。他恨邪恶之事,却对邪恶之人,从不记挂于心间。他一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忧患来时,一笑置之。
东坡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他倔强多言,却敏捷多才,偶尔口不择言、心直口快。他好学好奇,深入思考,深沉不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
东坡似水,既能以惊涛拍岸之势涤荡世间不平,又能以清泉石上流的姿态浸润人间烟火。他的身上,有儒家的济世情怀,有道家的超然智慧,更有两者融合后独特的人生哲学。他在密州时期的诗词,豪放与婉约并蓄。
这时,吕惠卿当权,创立新税法,远非百姓能承担。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北方小城,主要种植长麻、枣、桑树,与杭州的生活天差地别。密州城内,蝗灾肆虐导致"流殍遍野",盗匪横行导致"百姓流离"。苏轼在给好友的信中写到,他曾绕城行走,葬埋尸体,忍不住热泪盈眶。他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然后在自己家里抚养。
面对前任太守留下的一大堆问题,苏轼直面困难,没有选择逃避。他亲自带领大家掘土埋蝗。为了有效治蝗,他创立“以粟易蝗”的制度,把百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蝗灾得到控制,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对于密州的治安难题,苏轼采取"宽严相济"的策略。清剿劫掠百姓的悍匪,对迫于生计的流民,采取"以工代赈"的救济方案。
林语堂在书中写到,苏轼曾将官舍修缮工程交给流民,解决了治安隐患,又改善了民生。法度威严得以维护,百姓也因仁政受益。在密州的两年,苏轼亲自勘察地形,设计"之"字形引水渠,推行"劝农三策":推广新式农具、组织抗旱井群、引进耐旱作物,使密州的农业在两年内得到显著恢复。
林语堂认为,苏轼身上的儒家底色,贯穿了他整个政治生涯,他将庙堂之上的士大夫精神发挥到极致。年轻的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震动朝野,他那"赏疑从与,罚疑从去"的观点,正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体现。苏轼在密州推行仁政,他任徐州太守期间,黄河决堤,他身先士卒,"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儒家风骨,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在政治上永远是个麻烦人物。他反对王安石,反对"骤变"的激进,不认同司马光的全盘否定。他早已超越简单的派系之争,始终认为应以民生为本。东坡处处筑苏堤,哪怕被贬到惠州,仍关注岭南民生,推广秧马农具,筹办慈善医院,将儒家的淑世情怀延伸至天涯海角。
于国,东坡重民生,于家,他教导儿子苏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东坡身上,修身齐家的儒家底色,无处不在。他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里抒发兴国安邦的志向,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里融合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他的《水调歌头》里对月抒怀。
密州出猎,苏轼以出猎场景抒发为国杀敌的壮志,引用孙权射虎、冯唐持节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将个人抱负融入家国大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处境的艰难,词中可见一斑。当时,密州经历严重饥荒,他组织军民狩猎,补充食物。现实生活的艰难,在他的笔下升华为守护边疆的家国情怀。林语堂称赞苏轼,有将苦难淬炼成诗词的魔法。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以文学想象对抗现实困境。
这首词突破了北宋词坛婉约主流,开创了豪放词风,影响了后世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诗词创作。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出猎的雄壮场面,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跃然纸上。他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策马奔腾,尘土飞扬,个个都是“锦帽貂裘”的打猎装束。全城百姓出动,为了报答他们,他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苏轼自比孙权,挥毫泼墨,写就心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豪壮,何惧两鬓白发?酒酣之后的苏轼,更加豪情洋溢。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三十八岁的苏轼,趁这次打猎,小试牛刀,也曾有带兵征讨西夏的梦想。
苏轼引用冯唐的典故,表达自己想去边疆抗敌的志向。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但他抗击匈奴有功,后来文帝听从冯唐的劝告,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他云中太守的职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公元1075年正月,38岁的苏轼,因为梦见去世的妻子王氏,写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两首江城子,风格迥异,是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经典之作。十六岁的王弗嫁给十九岁的苏轼,二人恩爱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对苏轼是很大的打击。
苏轼超越时空的思念,触动人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细节处,小轩窗,正梳妆的日常描写,让无言的悲痛具象化,润物细无声。
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在妻子去世后,终身未娶,以《悼亡》三首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贺铸的《鹧鸪天》,苏轼的《江城子》,都是有名的悼亡诗。
苏轼喜欢密州淳朴的民风,他自得其乐,每天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庭院,砍伐树木修补房屋。 园子北面,靠城墙筑起的高台很旧了,苏轼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老子曾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苏轼的弟弟子由便为台子取名“超然”。
苏轼带领大家在园子里采摘蔬菜,去池塘里钓鱼,煮糙米,饮自酿的高粱酒。条件有限,快乐无限。公元1076年暮春,39岁的苏轼登超然台,看春色烟雨,写了这首《望江南》。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暮春时节,护城河水流潺潺,环绕半座密州城。半壕春水,一城春花,密州在苏轼的治理下,焕发生机,旧貌换新颜。
清明前二天为寒食,为了纪念介子推,唐朝和宋朝的习俗,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取榆柳之火称“新火”。休对故人思故国,是苏轼的自我排解,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且将新火试新茶,是摆脱思乡之苦的自我排遣。
全词围绕着“超然”二字,诗酒趁年华,正是苏轼超然物外,忘却尘世烦恼的真实写照。“超然”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在密州这段最难过、最沮丧的时光,他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昔日愤怒、苛酷的火气全消,心境变得平和,顺时知命。他的写作风格,也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他爱生活,爱大自然的一切,洒脱而不执着,越发喜欢陶渊明的诗,他写的《西斋》,简直可以乱真了。
1076年中秋,苏轼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他一边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一边感慨外放冷遇的人生,写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屈原的天问,是被放逐后因彷徨而对古代先贤、天地万物发出的疑问;李白受人之托,写了一首问月的诗;苏轼,以一句疑问展开一幅精美的画面,发自肺腑填的这首词,感人至深。
明月几时有,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异曲同工。这首词是公认的中秋词绝唱,是苏词代表作之一,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苏轼视青天为好友,把酒相问,举起酒杯,望着夜空,仿佛在探究月亮的起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出他对天上神秘世界和明月的欣赏喜爱。
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一路坎坷,却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他欣赏陶渊明,向往隐居生活,却不会选择逃避。纵观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每到一处,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兴建学堂,教化百姓。他是一位知识传播者,从小城到天涯海角,所到之处,开满教育之花。
黄庭坚说,苏轼和李白都是谪仙,两个人的浪漫有相似的一面。苏轼大胆想象,自己乘风而上,来到月宫。高处不胜寒,不仅指环境的寒冷,还有孤独、寂寞的含义。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他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明月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苏轼欣赏李白、孟浩然,喜欢白居易、陶渊明,也经常化用他们的诗词,赋予新的含义。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则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已深,月无眠,人亦无眠。苏轼将感情升华,中秋夜,无眠的,是天下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
人世间,你我皆过客。对此感悟,李白有惋惜之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若虚有无奈之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唯有苏轼,豁达通透,蕴含哲理。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婵娟代指明月,南朝谢庄在《月赋》里说,隔千里兮共明月。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在《望月怀远》里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在《秋霁寄远》里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诗词中,成就经典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从不埋怨命运,从未抱怨自己的处境。被贬黄州,家境贫寒时,他和家人在东坡开荒、种田,补贴家用。他留给我们的,除了诗句,还有数不清的美食。东坡肉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名扬四海,东坡肘子更是名满天下。他以民为本,除了做官,他烹饪菜肴、制茶、制墨、3酿酒,练书法、和画家米芾一起开创文人画,他闲暇时写诗词、做文章。他的任何一项技能,别人都难望其项背。
苏轼在《超然台记》里"游于物外"的超脱背后,暗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林语堂认为,苏轼修缮的超然台,是观景揽胜之所,更是超越现实的精神避难所。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密州任期的尾声,这首被誉为"咏月绝唱"的作品,在林语堂的解读中蕴含复杂的政治隐喻。
"高处不胜寒",是苏轼对自己仕途艰难的感慨,也暗含对新法推行者的规劝。中秋之夜的把酒问天,是天下士大夫对理想政治的终极追问。林语堂认为,苏轼混合的人生观,让他在顺境中保持淡泊,在逆境中不失希望,这恰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苏轼在《超然台记》里提出"游于物之外"的处世哲学,将庄子的逍遥游与孟子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他晚年谪居海南时,既"著书以为乐",又推广中原文化,真正实现了"穷则独善其身"与"达则兼济天下"的完美统一。耗费三月建成的超然台,融合了儒家的入世情怀与道家的出世理想。超然台上,"马尔常山"的壮阔,一览无余;超然台下,"桑麻之野"的民生,让人欣喜。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苏轼最爱杭州,回望历史,他多像自己钟爱的西湖,既有苏堤春晓的入世情怀,又有三潭印月的出世风韵。儒家的担当与道家的洒脱相遇,成就了苏轼独特的智慧。苏轼将贬谪之地视为修行道场,这种转化苦难的智慧,又深得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精髓。
林语堂认为,正是密州时期的政治实践,让苏轼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深沉的生命力。白天,他是"冠盖满京华"的太守,夜晚,他化作"把酒问青天"的诗人。身份的切换,不是割裂而是互补。处理政务与文学创作,苏轼展现出惊人的平衡能力。
公元1077年的四月,40岁的苏轼离开密州。离开后的第二年春天,他给密州的下一任知府孔宗翰,写了五首绝句,其中一首《东栏梨花》,是他清明人生的真实写照: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密州时期的苏轼,有儒家风骨,道家超然,他的精神蜕变,体现在创作的那些诗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