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辉县、卫辉等地多个村庄被“黑色怪虫”攻陷,村民直呼“头皮发麻”“睡不了一个整觉”,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些密密麻麻的虫子究竟是何来头?为何突然泛滥成灾?记者深入调查,结合专家解读,揭开这场虫害背后的真相。

一、“虫灾”现场:村民生活被严重干扰

在卫辉市柳庄乡虎头庄村,村民王女士向记者哭诉:“门窗关死都没用,虫子能钻进来,扫都扫不完!”地面、墙面甚至衣服里都爬满指甲盖大小的黑色幼虫,有村民用簸箕清理,一天能扫出半簸箕虫尸。金庄村村民更提到,气温升高后虫子体型变大,踩上去“啪唧”作响,令人作呕。

类似的场景在辉县多个村庄同步上演。村民尝试喷洒杀虫剂、焚烧驱虫,但收效甚微,虫群仿佛“打不死的小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二、专家定调:草履蚧作祟,防治需科学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立坤及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刘晓光教授均确认,此次泛滥的“黑虫”为草履蚧。这种害虫一年繁殖一代,虫卵在土壤越冬,春季孵化后上树吸食汁液,6月成虫返回地表产卵,每只雌虫可产卵100-180粒,繁殖力极强

专家建议防治措施:

  1. 药剂喷洒:针对幼虫期使用常规杀虫剂,但需注意喷洒树周土壤,阻断虫卵孵化路径;
  2. 物理阻隔:树干缠绕防虫胶带,阻止幼虫上树;
  3. 生态调控:避免单一树种(如杨树)大面积种植,减少虫害温床。



三、村民质疑:为何防治效果差?

尽管专家给出方案,但村民反映“喷药两次都没用”。刘晓光教授解释,草履蚧孵化后扩散范围广,单纯灭杀可见幼虫难以根除,需从土壤虫卵入手,结合翻土、胶带阻隔等综合手段。此外,近年气候变暖加速虫卵孵化,加上部分地区林业管理粗放,导致虫群“滚雪球式”爆发。

四、虫害背后: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

草履蚧虽不直接危害人体,但其密集出现的画面极易引发心理不适,甚至被贴上“河南虫灾”标签。有自媒体借题渲染“黑河南”乱象,却忽视这类问题在全国农村的普遍性。呼吁,报道应回归客观理性,避免制造地域偏见,同时强调“虫害不可怕,科学防治是关键”



五、未来如何破局?

  1. 政府联动:乡政府已介入协调各村防治,林业部门需加强虫情监测,提前预警;
  2. 村民参与:普及防治知识,鼓励村民定期清理树周土壤,减少虫卵存量;
  3. 生态修复:推动混交林种植,打破草履蚧“食物链垄断”

结语:
一场虫害,折射出基层生态治理的短板。与其恐慌或抱怨,不如正视问题根源,用科学手段化解危机。正如专家所言:“虫群爆发是自然规律的一环,人类需学会与之共处,而非对抗。”或许,这场“虫虫危机”正是推动乡村生态升级的契机。

#虫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