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贵州省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板场镇各村(社区)抢抓农时,玉米大豆种植大户积极组织村民移栽幼苗,用勤劳在田间地头奏响春日劳作“交响曲”。
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日,笔者走进板场镇东红社区黄霞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旋耕机在地里来回作业,不一会儿就翻地一大片。基地里来自东红社区附近村的20余名群众正在移栽鲜食玉米种幼苗,有的忙着起垄,有的忙着起苗,有的忙着栽苗……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序开展鲜食玉米移栽工作。
“基栽鲜食玉米苗,窝距大概保持在40厘米左右,行距保持在60厘米左右,栽的时候不要把这个苗的根部损伤。”基地负责人黄霞一边劳作,一边对群众做栽种技术指导。
村民正忙着起垄。
黄霞今年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发展鲜食玉米基地80余亩,基地涉及东红社区、塘坝村土地,带动了东红社区、塘坝村、熊家沟村等村的群众就近就业,工人每天包吃。熊家沟村民杨永珍平时在家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空就到黄霞的基地务工。
“我家庭活儿做完了,我到基地来打工,找点零用钱,补贴家用。”杨永珍说。
据黄霞介绍,生于农村的她,从小对土地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种植业多年,先后种植中药材百合、西瓜等,去年在政府的号召下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种植了鲜食玉米50多亩,通过精心管护,土地产出率不错,实现了玉米没有减产、多收了一季大豆的目标。
村民正在移栽鲜食玉米幼苗。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增加了透光性、透气性,不但玉米没有减产,还多收了一季大豆。”板场镇沿中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霞说。
据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主推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适宜机械化种植区域拓展推广4+2模式(即4行大豆+2行玉米),大豆带间作或套种复合种植,让玉米高位作物边行优势更为突出,大豆低位作物受光空间更为充分,实现大豆带和玉米带共生期内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的一种高产高效间套种模式。
黄霞得益于去年按照3+2模式种植玉米有收入,今年主动扩大种植规模,从去年的50多亩扩大到今年的80多亩,带动了更多群众就近就业。下一步,黄霞将发展绿色循环种养业,用玉米秆加工来作为牛羊的饲料,实现绿色发展。
村民正在移栽鲜食玉米幼苗。
“今年,我扩大规模种植了80多亩玉米,并将玉米棒在市场上销售,同时将玉米秆进行加工用于喂牛。”黄霞说。
据悉,板场镇今年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100多亩。为让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尽快掌握技术要领,除了邀请县农业技术专家到塘坝村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外,镇里农技人员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蹲点指导,实行分片包干,落实到具体面积、指导到具体地块。
下一步,板场镇将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督促落实农技指导到位,为实现玉米单产与净作基本相当,大豆平均亩产增长2%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图/文 杨洪、田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