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凭借独特的口感与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不少种植户眼中的 “致富菜”。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芦笋种植的详细攻略。
选种育苗,筑牢种植根基
选择优良品种是种植芦笋的首要环节。应挑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品种,如格兰德、阿波罗等。春季 3-4 月或秋季 8-9 月,均可进行播种育苗。先将种子在温水中浸泡 2-3 天,待种子露白后,播入苗床。苗床要选择地势高、排水好、肥沃疏松的土壤,并提前施足基肥。播种后,覆盖 1-2 厘米厚的细土,保持土壤湿润,大约 10-15 天即可出苗。
选地整地,营造良好环境
芦笋适宜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种植前,需深翻土地 30-40 厘米,清除杂草和石块,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 3000-4000 公斤、复合肥 50 公斤,然后耙平做畦。畦宽 1.2-1.5 米,沟深 20-30 厘米,以利于排水。
合理定植,保障生长空间
当芦笋幼苗长至 20-30 厘米高,具有 3-5 条地上茎时,即可进行定植。定植行距 1.2-1.5 米,株距 30-40 厘米,定植深度以将幼苗地下茎埋入土中 10-15 厘米为宜。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促进幼苗成活。
精细管理,促进茁壮生长
芦笋生长期间,要做好追肥、浇水、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每年春季萌芽前,每亩追施有机肥 1000-1500 公斤、复合肥 30 公斤,促进芦笋萌发。采笋期每隔 10-15 天,追施一次速效氮肥。芦笋耐旱不耐涝,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烂根。同时,要定期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减少杂草与芦笋争夺养分。
防治病虫害,守护芦笋健康
芦笋常见的病虫害有茎枯病、根腐病、蚜虫等。防治病虫害,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虫害滋生。发病初期,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适时采收,确保品质产量
芦笋定植后 2-3 年,即可开始采收。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 4-6 月,当芦笋嫩茎长至 20-25 厘米高时,用采笋刀在土表下 1-2 厘米处切断。采收后,将芦笋按大小分级,及时进行保鲜处理。
只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就能种出优质高产的芦笋,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