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既是自然节气,又是文化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


传统习俗

QING / MING

0 1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也最普遍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到坟茔墓地祭拜先人,表达对亡者的敬重和怀念。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除去坟上杂草,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扫墓后还要在坟前拜别并向亡者祝福。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对先人的孝敬和感恩。

0 2

踏青郊游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0 3

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0 4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0 5

食用清明粑

清明粑是清明节期间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又名艾粑、艾团、青团,其色泽碧绿、香气浓郁、口感软绵、香甜可口。清明粑的制作方法是将艾草洗净,煮熟后捣碎和入糯米粉中,揉成绿色面团,再包入豆沙或咸菜等馅料,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清明粑不仅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祖的供品,寓意着对先人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 6

佩戴香囊

香囊是清明节的一种香料制品,也是妇女和儿童的装饰品,是用绢布或丝绸做成各种形状的小袋子,里面装有檀香、白芷、桂皮等香料,外面缀以珠子、绣花等装饰。香囊可以散发出芳香,驱除虫蚊和异味,也可以增添美感和气氛,有些地方还有赠送香囊表示爱意的习俗。

0 7

食用冷食

冷食是清明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火三日的故事。冷食指的是不用火烹调的食物,如饼、粽、果干等,可以避免火灾和烟气污染空气,也可以节约能源和粮食。冷食习俗在唐宋时期逐渐衰落,在元明清时期被废除,在民间仅存少数地区保留。

0 8

食用馓子

馓子是清明节的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地。馓子是用面粉、鸡蛋、白糖等制成的一种油炸食品,形状像小麻花,口感酥脆甜香,有驱邪、辟邪的寓意,也是祭祖的供品之一。有些地方还有用馓子做成各种形状的玩具,如风车、枪炮、刀剑等,供儿童玩耍。

0 9

食用清明螺

清明螺是清明节的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清明螺是用河螺、酱油、醋、姜、蒜等烹制而成的一种佐酒小菜,味道鲜美开胃,有利于消化和排毒,也有纪念先人的寓意。有些地方还有用清明螺壳做成各种工艺品,如吊坠、手镯、挂件等,供人赠送或收藏。

10

食用菖蒲粥

菖蒲粥是清明节的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等地。菖蒲粥是用菖蒲、糯米、红枣、桂圆等煮成的一种甜粥,香气浓郁,滋补养生,有驱虫止痛的功效,也有纪念先人的寓意。有些地方还有用菖蒲叶编织各种形状的物品,如扇子、帽子、篮子等,供人赠送或使用。

来源:文明端州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