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6日报道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4月4日发表记者尤里·费雷拉的报道,题为《清明:进一步了解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内容编译如下:

在清明节缅怀先人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清明节在每年农历春分后第15日(2025年为4月4日),人们在这一古老节日的活动将对祖先的崇敬与象征着万物复苏和春天到来的传统习俗结合在一起。

清明节标志着冬季过后气温回升,是野餐、散步和家庭出游等户外活动的理想时节。

然而,这个节日在本质上与尊重死者的仪式有着深刻联系。人们到逝去的亲人墓前扫墓,清除杂草,整修墓碑,供奉食物、鲜花、茶、酒甚至象征性的纸钱。

人们还相信,通过祭奠祖先,每个家庭可以在新的一年迎来好运、安康与和谐。

清明节并不仅仅是一个哀悼日,相反,它也是庆祝新生命的时刻。许多人利用这个节日去花田间散步,放飞五彩缤纷的风筝。

清明节自2008年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随着现代化和技术进步,出现了新的清明祭扫方式。如今,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专门的数字平台进行虚拟祭奠,远方的亲人可以在互联网上点燃象征性的蜡烛、留言和供奉祭品。

这种变化既反映了当今所推崇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人们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中的一项重要传统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清明节还提醒人们,中国文化懂得如何将传统精神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缅怀逝者的活动亦成为对生命的祝福。(编译/刘丽菲)


4月4日,小朋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春日文旅活动现场放风筝。清明时节,人们外出游玩,放松身心。(新华社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