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大理这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无数退役军人以忠诚为笔,勇气为墨,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不朽的功勋,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我们身边的功臣》专栏,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理市及周边地区退役军人的光辉事迹。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十七期,李定生:从南疆战火到雪域界碑的铁血人生。

李定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人,1957年12月出生,1976年12月参军入伍,1979年1月入党,1979年在自卫还击作战中荣获二等功1次。1976年至1992年先后在14军40师120团四连和新疆军区边防13团9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副营职参谋等职务直至转业。

战场上的青春:


用子弹写下军功章

1979年2月24日,李定生所在120团四连三排担任团的前方警戒,由龙徽向朗多前进。该排进至朗忠东南两公里处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经三十五分钟战斗,将敌歼灭。此战,对保障团主力顺利开进和6连攻歼劳改农场之敌都起了重要作用。李定生战时任三排九班副班长,他同班长共同带领全班英勇作战,九班集体荣立三等功,其个人荣立二等功。


据李定生接受采访的回忆和资料记载,四连三排按8、7、9班序列向朗多搜索时,在无名高地西侧百米处发现三名越军,击毙一名后余敌东逃。排长郭兴科率全排追击200米时突遭东山头敌机枪压制,8、7班被困北侧开阔地。郭立即调整战术令8班火力压制,9班绕至西山头东侧迂回主攻,7班前出东山头东北断敌退路。8班突进至距敌40米处抢占水沟有利地形,摧毁火力点击毙1人,余敌撤向山顶。

此时9班已秘密占领西山头东侧,发现4名溃敌欲夺工事顽抗。9班长周玉岭立即令副班长李定生带领3组抢占敌工事,消灭该敌。李定生立即指挥3组选好位置隐蔽观察,做好射击准备。当敌进到三十米的开阔地段上,全组同时开火,将这四名敌人全部击毙。


“打仗的时候,越南的炮弹打过来以后,我的耳朵就受伤包扎了,慢慢地就发现听力下降,现在我的这只耳朵基本就听不见了。”除了不愿多言留下的身体伤痛,对于亲身经历的战争现场,坚毅隐忍的李定生也不愿意像当作讲故事一样说给周围人听,甚至对于他的孩子,都是在采访中才略听得一二。对于他而言,那是亲身经历的鲜血淋漓,李定生的大女儿在听完后,也有一些哽咽,明白了为什么以前追问父亲战争场景时都不曾得到回答。

雪山上的坚守:


十一载冰峰刻忠诚

战后,李定生以优秀战斗骨干保送到乌鲁木齐步校深造。1979年10月李定生到新疆乌鲁木齐步兵学校学习,1981年8月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边防13团驻守喀喇昆仑山,任边防9连排长,1983年6月份任该连副连长,1986年6月李定生又被调至边防6连任连长。



李定生在新疆时拍摄的老照片

“我在新疆待了13年,在乌鲁木齐待了2年,在边防待了11年。海拔最高最艰苦的昆仑山口哨卡、天文点哨卡我都守过,当时在过最高的海拔是5380米。”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氧气浓度仅有平原的50%,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将戍边人的指甲与嘴唇刻出深紫色的印记,李定生的军旅生涯,也在这“生命禁区”的界碑旁,再次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图中左三为李定生

年平均气温零下15度,冬季可达零下40度,方圆百里无人烟;用冰砖做生活用水来源,煮饭必须使用高压锅,沸水仅70度;巡逻时每走几十步就需停下喘息,海拔接近6000米的雪线巡逻更是挑战极限……就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李定生一坚持,就坚持过了十一年的青春岁月,在边防上带领战士巡逻完成任务突破、任副连长的时候率先作出榜样……界碑作证,高空起誓,“云端哨卡”也见证了他戍边岁月中三次戴上三等功勋章。




然而,长年高寒缺氧也让李定生的健康大受影响,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导致其胃出血,也因此留下了慢性胃病。“人不是钢铸铁打的,但祖国的边关必须是铁打的。”那些堆满哨所的冰砖,化开后不仅是饮用水,更融着戍边人用青春与热血浇筑的忠诚。

如今,李定生回到家乡,仍然发挥着实干精神,退役不褪色,在转业岗位上贡献着一己之力。对于他的家人而言,不论是作战经历还是戍边岁月,李定生都是他们的骄傲和榜样。


儿时就跟着母亲到新疆参加了七年随军的大女儿说,父亲以军营铁律铸就家风,新疆部队大院的岁月浸染童年印记,也让她和妹妹自幼严守纪律,和父亲一样晨起锻炼、看书习字,而多年后见证父辈战友重逢时,她也为那眼底仍泊着的青春热望而备受感动和鼓舞。

从战场烽火到雪山界碑,这位从血火中走来的老兵,用青春丈量边关的每一寸国土,将赤诚化作界碑上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记者:武文雯 钱娜

编辑:陈琳玲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