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缠臂金”,这可不是货真价实的金子,而是苏轼笔下的炸馓子;说到“西塞山前白鹭飞”,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为引出“鳜鱼肥”所做的铺垫。
历朝历代,文学常与美食相伴,大文学家们也都有着另一个身份——老饕。
清明时节到了,象征着蓬勃生机的食材也纷纷跃上了人们的餐桌。
来跟随现代快报记者一起在诗词典籍中找寻那些能把人馋哭的江南“清明限定美食”吧!
小食,春味入馔的文化密码
说到江南地区的“清明限定”,有一道美食可以称得上是“地标式”,这就是青团。
圆墩墩滑溜溜,别说老饕们了,这可爱的小团子能诱惑每一个为美食折腰的人们。
你看,袁枚就被征服了——“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青团可是占据了一席之地。
提起历史上有名的老饕,苏轼可不逞多让。在他的“人生菜单”里,荤素搭配。可谓品种齐全,连那块晶莹红亮的肉,都被称为“东坡肉”。
从苏轼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老饕本质”。到了春天,他更是留下了“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等诱人诗篇。
大鱼大肉都尝过了,他却被一道江苏的清明美食吸引去了目光。
各位看官可以猜猜,“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答案揭晓,这是炸馓子。苏北馓子的制作,沿袭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从选材到和面、醒面、搓条、绕环、油炸,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精选优质小麦粉,配以适量清水与盐,经过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细腻,再经过一系列精细的操作,最终成就了那金黄诱人、粗细均匀的馓子。在热油的洗礼下,馓子迅速膨胀,变得酥脆可口,香气四溢,让人一尝难忘,难怪会让大文豪念念不忘。
文豪食单里的河鲜盛宴
身为老饕的苏轼,怎么可能放过春天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大菜”——河豚呢?
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就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除了河豚,刀鱼、鳜鱼也纷纷亮相。同为吃货的唐代诗人张志和曾隐居于太湖流域一带,创作出《渔歌子》一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苏东坡在《赠孙莘老七绝》中写道:“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民间有说法,刀鱼到了清明后,其骨就开始变硬,这便过了食其滋味的最佳时刻。
清明时节的螺蛳,也藏着文学中的江湖之鲜。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和《戴东匠》两篇文章中都有提及:
“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
“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
野菜图谱的诗意转化
农家常挖野菜,如荠菜等。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
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蒌蒿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清明时节的野菜,由于这些野菜都有少许的辛味、苦味,故而这些野菜也称之为“尝五辛”。
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尝五辛”,又叫“五辛盘”“春盘”。古代早就有“尝五辛”的习俗,具体是哪五种野菜,并不严格,也不限于五种,“五”字只是概数。
扬州高邮有一位隐居乡间的读书人,写了这样一本野生植物谱录类的专著——《野菜谱》,这位读书人即是明代著名散曲家王磐。
这本《野菜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马兰头、蒌蒿、枸杞头外,还有马齿菜、灰灰条、蒲公英等。
不光是高邮,昆山也有一位资深的野菜爱好者。顾景星,明末的“超级学霸”,清初的“流浪诗人”。
作为李时珍的“铁粉”,他的“挖野菜宝典”《野菜赞》,流传了三百余年至今。
年轻人热捧!舌尖上的文化寻根
一场由年轻人热捧的清明春宴,正在重新定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方式:
某网红糕点铺前蜿蜒着百米长队,00后女孩在社交平台晒出限量版青团,配文“咬一口春天”瞬间收获千赞。
视频网站美食区博主解锁《随园食单》中野菜的“100种吃法”,弹幕刷满“传统文化DNA动了”。
当然,还有很多年轻人专程下馆子,只为了寻找那一口原汁原味的春日之鲜。
据了解,许多老饭店都会保持着传统的河豚做法。扬州怡园饭店主厨王枫介绍,将河豚处理干净后,先吊出白色的鱼汤,同时将河豚肝炸焦铺底,下入河豚进行烹制。
“春天的河豚最肥美,这道菜的香味来自河豚肝,而其鲜嫩则来自‘先白后红’的烹饪方式。”
我们发现,在这场跨越饮食与文脉的对话中,年轻人用挑剔的味蕾筛选传统,以创新的姿态重构文化。
青团里的艾草依旧碧绿,但馅料已从豆沙拓展到流心龙井;《野菜谱》中的救命草木,如今成为轻食主义的图腾。古籍里的古法烹饪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
一口咬开春天的滋味,大家咀嚼的不仅是春天的馈赠,更是在现代生活中打捞的文化基因。
千年文脉里的清明滋味,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落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庄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