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桥
来源:你的景和我的桥(ID:jing6qiao)
中国人的浪漫,最美不过二十四节气。
但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成为中国四大传统的法定节日之一。
清明,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独一无二,重若千钧。
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衡量,我的答案是: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清明!
01
读懂清明的温度
清明,冷暖在心。
作为节气,恰逢仲暮春之交,气象里白昼渐长、春雨催发、阳气回升,季节里梨花风起、新燕归来、柳条抽枝,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此时此刻,人们相约踏青,植树插柳、荡秋千、放风筝,亲近自然,吐故纳新,眺望的是充满希望的远方。
丰子恺就曾回忆幼年过清明的情景: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此时的清明,是暖。
作为节日,人们冒着绵绵细雨,穿越山间一条条隐蔽小径,扫墓祭祖,给祖坟添件寒衣,愿先人在那边过得安好。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此时此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回眸的是血脉承续的足迹。
此时的清明,是冷。
“一年冷节是清明”,一年草绿春暖、人间四月天,亦是清明。
一暖一冷,一望一溯,一生一息,一阳一阴,一天一地,这中间,正是清明。
有一位朋友,每年过清明,都毫不犹豫带着妻儿,踏上回乡的旅途。
在故乡,他不厌其烦跟儿子讲这讲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而那几天,也是祖孙们难得亲近的日子。
他说,这样的清明是暖的,回到了自己的根,行孝一定要趁早!
清明,以其特有的温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不是冷暖互存、生死相连、祸福相倚。
有新生就有死亡,有相聚就有离别,有欢喜就有伤悲。
是冷是暖,存乎一心。我们既要懂得珍重珍惜,也要学会随缘随遇。
心路宽了,人生的路自然也就宽了。
这,就是清明的温度!
02
读懂清明的张力
清明,动静相宜。
万物生长,心生欢喜,踏青洗心,漫山遍野无处不在播撒着希望。
此时的清明,是动。
因为清明,我们得以一年一度静立于先祖坟茔前,轻诉隔着时空的哀思。
看到一抔黄土的静默,感知一抹新绿的生长,也体悟到此生的来处、将去的方向!
此时的清明,是静。
“生命,不就是一边流泪、一边欢笑,一边逝去、一边生长吗?”
默然静立祖宗坟茔前,凝视着墓碑上相同的姓氏,汩动着相同的血脉,我们才领悟到生命真谛。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也只有静立清明山头,才更加心静心清心轻,才彻悟“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清明,以其特有的张力,教诲我们不忘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自己从何处出发,又为什么出发。
生而为人,当饮水思源、心怀感恩,不忘来时路,不失本真心,不惧去时难。
既是来处,也是归宿。想通了,自然也就豁然、欣然、淡然、坦然了。
这,就是清明的张力!
点击下方链接,人到中年,方懂节气的意义↓
03
读懂清明的深度
清明,亦是团聚。
不少人觉得,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都关乎团圆与美满,唯独清明,诉尽离殇。
但仔细想,四大节日,最终指引的方向,其实都是团聚。
记得小时候,在春节、端午、中秋,一家人围坐在一桌丰盛的饭菜前,爷爷总是念叨有词,虔诚邀请逝去的祖先回家吃饭。
长大后,风清景明之际,父亲和我,带着一家人,来到爷爷的墓前,砍枝除草、翻沟培土、鞠躬跪拜。
不同的,是地点和形式。相同的,是永远的家和团圆,是我们依然在一起。
这世间所有的离别,最终都会指向团聚的方向。
袅袅火光中纸烟四起,仿佛见到了逝去亲人的音容。
那些长辈至亲,终将离我们远去,但最终,又还能以“清明”的方式,与我们相聚。
我们从没有遗忘,离去的人呀,也记得回家的路。
就像热播剧《人世间》的歌词,“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
费玉清在告别演唱会公布亲笔信,“这么多年,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
这是红尘万丈、世事浮沉后的人情练达和心烛闪光。
因为清明,我们懂得,死亡不是终点。他们的生命,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片天地。
他们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冀望,永存于心。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清明,教我们铭记住祖训,有所敬畏,由孝及忠,在另一种“团圆”中,学会以爱相处、以爱告别、以爱团聚。
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根宝,坚持43年清明节为战友扫墓。
他说,“我家离扫墓的地方只有2里路,以前都是自己走去的,现在年纪大了走不动,只好喊车送我了。”
来到墓碑前,老人弯下腰,仔细拔去四周杂草,用几个碎砖压了一叠黄纸,再给战友倒上一满杯酒,鞠三个躬。
清明,以家和爱的名义出发,为一代代子孙厚植忠孝仁义的品质,培育家国情怀,构筑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信仰。
这,就是清明的深度!
体会四季流转,体会生命之美↓
04
读懂清明的永恒
清明,天地归一。
山坡处处,纸烟四起。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然而,只要一阵春雨,这皈依了的尘土,即刻便化作了春泥,冒出芽来,开出花来,结出果来。
春天来了,夏花也必将绚烂。
正如东坡的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正如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欲断魂”固然悲切,“杏花村”却令人兴致盎然。而最让人心动的,不止杏花醇酒,更有那象征世代传承和生命延续的“牧童”。
正是在清明的节韵里,我们感知到天人合一、时空永恒、生生不息。
明《帝京景物略》,对清明有生动的记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人们祭扫完,没有立即回家,而是觅一处春暖花开的苗圃,品一壶浓淡相宜的杏花酒,彻底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于天地,亦归于天地。
清明,以其特有的永恒,告诉我们,时间是永续的,物质是不灭的。
我们的离别,不过是另一种久别的重逢。我们的沉寂,不过是另一种生命的吟唱。
不必强求,无需执念。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时,便是最好。
这,就是清明的永恒!
在每个节气,蒋勋观察、体会自然的细微改变,记录下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
从他宛如画笔的文笔中,我们可以再现珍贵的记忆,在四季流转中发现生命之美,在自然万物里看见自己与众生。
这些文字更饱含他对友人、对亲人的深情,既是一份横亘二十四节气的美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至爱别具深意的礼物。
在二十四节气中发现生命之美↓
作者:景桥,左手戎马文,右手走心字,全网近亿阅读量爆文作者,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之声转载。个人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愿世间所有温暖的人,都能在景桥相遇,就像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