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都通过这些传统习俗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思念,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绵延不息。
今天,小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名家名段、写作片段以及范文示例。家长们赶快为孩子收藏起来吧!
古诗赏析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赏析
“欲断魂”三字,将清明时节人们缅怀逝者的悲痛与内心的迷茫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了驱散心头的愁绪,诗人向牧童询问酒家所在,牧童遥指的杏花村,为这幅哀愁的画面添了一抹温暖与希望,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词赏析
诗人独坐空堂,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只能以茶代酒,借茶消愁。整首诗将京城清明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愁思相对照,更显其内心的寂寞与思念之深。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诗词赏析
清明时节,梨花盛开,微风轻拂,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候。城中一半的人都出城寻春,享受这美好的春光。然而日暮时分,游人散去,热闹的笙歌停歇,前后的热闹与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体会到繁华易逝、人生短暂的意味。
名家语篇
鲁迅《故乡的野菜》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丰子恺《清明》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萧红《呼兰河传》
二月过清明,家家户户都提着香火去上坟茔,有的坟头上塌了一块土,有的坟头上陷了几个洞,相观之下,感慨唏嘘,烧香点酒。若有近亲的人如子女父母之类,往往且哭上一场;那哭的语句,数数落落,无异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诵一篇长诗。歌诵完了之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坟的人们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冰心《寄小读者》
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也便是我们绝好的野餐时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
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假如清明植树能名实相副,每人每年在祖墓旁边,种一棵小树,不到十年,我们中国也到处有了葱蔚的山林。五月五是特别为小孩子的节期,花花绿绿的香囊,五色丝,大家打扮小孩子。一年中只是这几天,觉得街头巷尾的小孩子,加倍喜欢!
清明好段
①厨房飘着艾草香,奶奶的手像变魔术:碧绿的糯米团子一捏,红豆沙就乖乖住进翡翠屋。蒸笼揭开时,胖嘟嘟的青团冒着热气,像刚泡完温泉的绿娃娃。我偷咬一口烫得直哈气,甜味却从舌尖漫到心底。
②清明雨总下得很有礼貌,细蒙蒙的像给世界罩了层纱帘。我撑着油纸伞走过老巷,雨水从瓦檐滴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叮叮咚咚的清脆声响。我蹲下身子,观察着蚂蚁们扛着花瓣碎屑忙碌地搬家,它们似乎也在享受自己的“清明假期”。
③妈妈轻声说每盏灯都是寄给远方的信,我偷偷往河里放了只写着“数学作业少一点”的纸船。它晃悠着漂远时,水面忽然跃起一尾小鱼,溅起的水花惊散了月光。也许祖先们收到愿望时,也会笑着打喷嚏呢。
④远处山头的薄雾里,隐约传来牧童短笛声,柳枝垂在河面画涟漪,仿佛在给河水挠痒痒。我们踩着湿润的青石板,裤脚沾满碎草屑,追着蝴蝶跑过油菜花田,金灿灿的花粉扑簌簌落在肩头,像被春天偷偷撒了金粉。
⑤清晨,我们一家人携带着祭品,踏着朝露未干的乡间小路,向着祖坟所在的山坡走去。春风拂面,带来了泥土的芳香和野花的清新。爷爷边走边向我讲述着家族的历史,那些关于先辈们的故事,让我感到既熟悉又敬畏。
⑥清明前,烈士陵园里,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执伞穿梭于其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却不喧闹,唯有一束束素白小花不时被放于碑前。人是哀的,默哀;雨亦是哀的,哀婉。
⑦清明总是落雨,如丝般的雨儿就从天上往下落,落得匀匀的、细细的,像蚕丝儿那般的透亮。风总刮不断它,让它一头挂在云端上,一头便系在春草的叶尖上,天地间就一片缠绵悱恻,情思漫漫。
⑧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金黄的油菜花迎着风向我们点头示好。望着那片金灿灿的菜花,我仿佛闻到了菜籽榨成油的香味。又是一年菜花开时,又是一年扫墓时。
⑨清明这天,天灰蒙蒙的,牛毛般的小雨从空中缓缓地飘落下来,在风儿的吹动下,轻轻落在了树枝上,落在了花朵上,落在了小草上。植物在雨水的冲洗之下显得更加干净了,树叶绿油油的,花儿们穿上了一层“水晶衣”,小草嫩嫩的,挺直了腰杆,努力地吸收这水分,生长着。
满分范文
范文一
【点评】文中语言如散文诗一般,如“山林间苍翠的景色逐渐褪去遮掩它们身躯的白纱”“乘着清晨氤氲的新露”“只夹杂在簌簌风声中,被山神和山精听见”,优美有韵味,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文采。以乐景衬托,写清明的哀思,更彰显了对太姥爷的怀念之情。
范文二
【点评】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充满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尤其是在描述祭奠过程时,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如雕像的造型、展馆的展品等,表达了对英雄深深的尊敬。同时,文章不仅停留在对烈士的缅怀上,还通过对比现代生活的舒适与战争年代的艰苦,引发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使主题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范文三
【点评】本篇作文选择了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传统节日。 清明的轧蚕花活动是略写,以较小的篇幅描述了买蚕花戴蚕花的习俗活动。 作者将较多笔墨花在了端午节观看赛龙舟上,通过描写这场激烈的比赛,将读者们带到节日现场。
范文四
【点评】作者对制作青团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清洗艾草到揉团子、包馅再到蒸制,每个环节都细致入微,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整个过程。同时,结尾的情感抒发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这份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
以上范文综合整理自《教材帮·同步作文》
三步打开写作思路,作文超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