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近代以来的风云人物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次日凌晨3点,被囚禁多年的张学良得知了这个消息。

那天晚上,张学良没有再继续休息,他透过窗外看着暗夜,久久无悲也无喜,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平静,好像死去的那个人,对他而言,只是个路人罢了。

难道真的如此吗?张学良根本无法做到心静如水,他与蒋介石的交集,真的是太多,太纷杂了。



思考了许久,张学良打通了宋美龄的电话,他没有寒暄,直接开口道:“我想要去吊唁蒋总统。”

宋美龄直接答应下来,这天,宋美龄专门安排秘书,带领着张学良来到了葬礼现场,让他吊唁,在场的众人一看张学良来了,脸上各自表情不一。

当74岁的张学良来到蒋介石的水晶棺前,他慢慢俯下身去,用颤抖的手指轻抚,神情凝重。



实际上,这次来到吊唁蒋介石,张学良并不是空手来的,他还带来了自己写的一副挽联,不多,只有16个字,也不少,张学良认为,这16个字,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面对着这个跟自己一生都有着交集的蒋总统,张学良,到底写下了哪16字挽联呢?

意料之外的陪送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一次,不仅蒋介石本人没有想到,甚至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张学良,居然敢做出这样的事。

蒋介石被抓时,恼羞成怒,他对张学良实在是太失望,可张学良任凭蒋介石唾骂,始终不予回应,他知道,自己并不后悔做这件事。

当天,中共中央得知此事后,当即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力促和平解决此事,国民党方面也派来了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经过谈判,三方达成了六项协议,最终蒋介石被释放。



转眼到了12月25日,这天,蒋介石要离开西安回南京,既然事情已经解决,蒋介石也答应抗日,年轻的张学良,心里满是对蒋介石的愧疚。

他在没有告知周恩来,以及杨虎城的情况下,断然决定亲自坐飞机陪同蒋介石前往南京。

对于张学良这一意料之外的陪送蒋介石,史学界至今依然是争论不休。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张学良也选择去送蒋介石?难道他不知道蒋介石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吗,又或者说,张学良心里有什么隐情,非送不可?

这件事,很多人都无法正常的解释,直到后来,张学良自己说出了原因,他说:“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了,只好把他再扶起来。”

张学良的话不置可否,但根据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他想的,实在是太简单了。

漫长的囚禁生涯



张学良是一代风云人物,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平淡无奇,如果用辛弃疾的词来形容,那他就是“年少万兜鍪”,在他27岁时,他就接过老爹的接力棒,成为了“东北王”

他的这些成就,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随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更是呼风唤雨,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的中国第二号人物,然而,这样光辉的人生,却止步于他的36岁。

这一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在事后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按照当时的情况,张学良本科可以不去送,可他太过于天真,以至于,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达数十年的囚禁。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刚到南京,就派人将张学良给扣押起来,说是判处他有期徒刑十年,但实际上,张学良已经被囚禁了。

对于这样的后果,在此之前,张学良也曾想到过,直到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他对来访的人,说出了自己在当年的真实想法。

张学良说:“我过去说过多次,我是一个军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去南京是为了请罪,请罪包括把我枪决。”



如果当时张学良没有去送蒋介石,恐怕蒋介石还无法对他进行逮捕,因为毕竟当时还有几十万的东北军,张学良所谓的“牺牲”,其实,在毛主席看来,是有意义的。

1937年,毛主席在接见史沫莱特时说:“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

也就是说,毛主席认为张学良去送蒋介石,是一件牺牲自我谋求举国一致抗日的又一爱国壮举。



后来,周恩来也对张学良进行了高度评价:“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无论怎么说,张学良,终归是付出了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他的自由,此后几十年,张学良都被囚禁,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才被释放。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张学良与杨虎城一同发动“西安事变”,为啥蒋介石却是派人杀了杨虎城,却一直善待张学良?为什么不杀张学良呢?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三大恩情



张学良与蒋介石是挚友,是兄弟,也是仇人,而每个时间段,两人的关系自然也不一样,不过总的来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三大恩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学良也算是蒋介石的恩人。

张学良对蒋介石的第一个“恩”,发生在1928年。



蒋介石的发迹,是从黄埔军校开始,北伐中,他更是直接掌握军事力量,这又成为了他的政治资本,直到1927年,他一意孤行,破坏大革命,使得他更是被千万人所唾骂。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蒋介石在后来,确实是完成了孙中山的一个遗愿,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而蒋介石能够达成这个成就,张学良帮了大忙。



蒋介石的北伐,基本分为两段,第一是国共合作期间,当时蒋介石指挥军队,一直从广州打到了长江边,第二阶段则是,他单独率领部队打到了北平。

而此时,蒋介石最大的敌人,就是实力强悍的东北军,让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还在思考如何对付东北军时,张学良却是主动靠了过来。

没有费一枪一弹,蒋介石就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对于张学良,他当然热情万分,让他继续管东北,甚至将整个华北地区。



张学良率领东北易帜,让蒋介石的威望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不过,并非所有的国民党内部将领对他是服气的,特别是一些地方军阀将领。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三个实力集团联合起来反蒋,这让蒋介石一时间有些束手无策,他们只好僵持下去。

关外的东北,成为了双方人马的“香饽饽”,冯玉祥,阎锡山几人对张学良许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亦是派人送来了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此时对于双方来说,张学良帮助谁,那可完全就可以取得胜利,最初,张学良保持了中立,但张学良在经过慎重思考后,认为冯玉祥几人的联盟,并不统一,就算将来倒蒋成功,也会纷争不断。

所以,张学良为了大局着想,决定支持蒋介石,他派出十万大军,从背后进攻倒蒋同盟。

东北军刚出动,冯玉祥几人就知道了战争的结果,事实上,这场中原大战,最终也是蒋介石取得了胜利。



这便是张学良对蒋介石的第二个恩情,也是因为如此,这次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将他任命为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成为了仅次于蒋介石的国民党二号人物。

而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第三个恩情,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后,很多人是要求杀他的,但张学良始终没有这个意愿,他是想要逼蒋介石抗日,从来没有想过要真正的动他。

无论怎么讲,张学良确实是保障了蒋介石的安全,并将他释放,无论蒋介石承不承认,在这件事上,张学良对他,还是非常照顾的。

这自然也是在后来张学良被囚禁后,蒋介石对他的态度不像对杨虎城,欲除之而后快,张学良失去了自由,但总的来说,他的生活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

16字挽联,连送蒋家两代人



1975年,蒋介石因病去世,张学良接到消息后,内心并不平静,他上次见到蒋介石,是8个月前的士林教堂的礼拜会上,当时他看到蒋介石,已经是脸色蜡黄,举动呆滞。

在去吊唁蒋介石时,张学良送上的16字挽联内容是: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众人见到这16字,皆面面相觑。



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依然没有被释放,不过,他的日子显然过的好多了,而且加上他与蒋经国关系较好,所以,他此时基本已经自由。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蒋经国身体垮了,他身患多种疾病,五次入院手术,直到1988年,他因病去世。



蒋经国去世,张学良得知后,是真心悲痛的,他说:“我到台湾来的时候,台湾很不景气,现在台湾很有进步,应该说主要是蒋经国的功劳,我对他非常佩服。很可惜他去世太早了。”

后来,在蒋经国的吊唁现场,张学良在赵四小姐的搀扶下,再次现身,他的到来,使得他在无意中连送了蒋家两代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