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接受“口述历史”发起者唐德刚采访时,曾经对许多历史人物给予了评价。
他的口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但唯独冯玉祥,只要一提起来,他就会变得很愤怒。
冯玉祥
他当时说道:
“冯玉祥很残忍,他杀人,我对他的做法非常不认可,我是向来不做这种事的。他专门说谎,嘴里几乎没有实话。结果他既欺骗了自己,也没有别人肯相信他,所以他最终才会失败。”
冯玉祥在大多数历史学家口中的评价,还算是比较正面的。那么为何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会如此负面呢?他们是否有什么私人恩怨呢?
郭松龄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乱得如同戏剧,可能今日两个人会亲如兄弟,甚至结为儿女亲家,明日可能就能反目成仇,反之,也同样是如此。
在战场上,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所以相互间很少下死手,不过,这些人中并不包括冯玉祥。
军阀混战时期
冯玉祥在最早时,只是活跃在西北、河南地区的一名军阀,与奉系关系不大,但是,双方的第一次交手,冯玉祥就给奉系送上了一份大礼。
当时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的“盟友”:直系“玉帅”吴佩孚,正与张作霖在山海关激战,关键时刻,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直接抄了吴佩孚的后路。
结果,本来占据优势的直系失去了后盾,只能被迫后撤,而这次后撤最终演变成了溃败,吴佩孚被冯玉祥和张作霖联手夹击,搞得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了军阀争霸的序列中,奉系也因此掌控了北洋政府,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
可以说,奉系的强大和成功,甚至能入主北京城,冯玉祥的功劳不小。
但是,两个人的矛盾,也从这一刻开始,双方都有着控制北京和北洋政府的想法,但是最后的桃子被人脉更广的张作霖摘得,冯玉祥自然不爽。
张作霖和日本人合照
于是,他们之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张作霖的阵营中,也并非铁板一块,郭松龄,就是一块可以撬动的基石。
郭松龄多谋善断,是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老师,也曾是张作霖的大红人。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张氏父子将7.5万奉系精锐全部交给郭松龄指挥,这支军队,是奉系经过“整军经武”,努力多年打造出来的精锐部队,是张作霖留给儿子的家底。
郭松龄能掌握这支军队,可见其受信任的程度。
此时的郭松龄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容共”政策非常支持,但是,张作霖却在对外政策上始终与日本人走得近,且对共产党敌意较大。
由此,郭松龄对张家父子非常不满,心中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在发表反奉宣言后,便掉过头来杀向奉天。
郭松龄
一时间,多路奉系军队崩溃及时附和响应,搞得张作霖措手不及,但是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他和几个心腹将领在家宅开会,甚至动了通电下野的心思,关键时刻,一位郭松龄帐下的团长误了事,才让张作霖逃了一条命。
郭松龄虽然对张作霖不满,但是大家同僚多年,尤其是他和张学良的情感,这件事还不至于闹到兵戎相见,而这中间也有冯玉祥的影子。
冯玉祥
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饱受奉系排挤,且自己也是十分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因此在得知郭松龄和自己一样,两人都对张作霖不满,于是便开始了拉拢。
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与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在二人之间充当了联络员的角色,最终,二人在1925年11月22日签订了《郭冯密约》,达成了共同反奉的协议。
郭松龄与韩淑秀夫妇
从这个《密约》之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冯玉祥的手段,其中,除了一些“普及教育”、“改善劳工生活及待遇”、“开发边疆,保存国土”、“不许卖国”的官话之外,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原奉系地盘的划分。
其中,东三省及蒙古地区归郭松龄,而天津则是由冯玉祥自由出入,同时,郭松龄还要出钱,帮助冯玉祥改造西北军。
至于奉系在直隶、热河一带的土地,则是交由另一位立约者李景林治理。
从中可以看出,郭松龄一人出力,却是三家在一起共享成果,冯玉祥相当于动了动嘴,就得到了天津和军费。
不过,郭松龄在订约期间,对人心的考虑不周,结果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奉军
随着《密约》的签订,直隶和热河归了李景林,此人原本在直隶坐镇,对张作霖也有不满。
郭松龄反奉时担心力量不足,所以力主让李景林也加入《密约》,但实际上,李景林不管是对郭松龄还是冯玉祥,都不太信任,怕他们做大之后打自己。
所以他虽然入约,但是却推说家人都在奉天,不肯签字,只能口头承诺,这也给他后来切断郭松龄的后路和补给,留下了一个口子。
同时,李景林还和日本人交往很深,日本人和郭松龄的矛盾很大,他们也随时都有可能,通过李景林搞一些小动作,将郭松龄做掉。
可以看出,《郭冯密约》在签订之初,已经是危机四伏了,而偏偏身为缔约方的冯玉祥,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冯玉祥
他本来是打算让郭松龄去打张作霖,来一个两败俱伤,自己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可谁想到,郭松龄的进军速度太快,战事发展太过顺利,眼看就要干掉张作霖了,如果让郭松龄不流一点血就拿下东三省,他将会成为下一个张作霖。
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冯玉祥将消息透露给了苏联人,并且借他们之手,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几个听命于自己的骑兵团。
冯玉祥命令这些骑兵随时做好准备,抄张作霖的后路,然后在东北抢夺地盘,显然,他的这一做法,已经违背了《密约》中“不卖国”的相关条款。
各怀鬼胎,互相牵制,在立约之后马上背叛,冯玉祥做的这一套确实反复无常。
冯玉祥
对冯玉祥的评价
原本,李景林也想按照《密约》来办,在郭松龄起兵之初,逮捕了大量奉军军官,结果,直隶的防御一下子空虚了起来,冯玉祥看准机会,马上进兵与李景林决战。
李景林一看情况不好,马上释放了奉军军官,并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对准冯玉祥。
结果,郭松龄的补给成了大问题,功亏一篑,而整个事件中,冯玉祥却不管不顾。
冯玉祥的这种反反复复,最终带来的就是自己的失败,郭松龄的变乱很快被张作霖父子平息,奉军再度占领华北,冯玉祥的计划泡汤了。
张作霖和奉军将领
之后,他的行为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了自己的全面失败,不得不退回了西北,而张学良在调查这件事的时候,发现了《郭冯密约》的稿件,也终于知道了整件事的背后,都是冯玉祥在搞鬼,让自己师徒反目成仇,从此张学良便将冯玉祥恨到了骨头缝里。
这件事已经够让张学良恨一辈子了,而在两年之后,冯玉祥的另一次行动,不仅让奉军退回了关外,还间接造成了张作霖的死亡。
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当时的北伐军有理想有资源,在长江南北势如破竹,先后击败了“五省大帅”孙传芳和老牌军阀吴佩孚,其声势之浩大,已经有了压过张作霖北洋政府的劲头。
但是,如果从实力上看,北伐军并不乐观,奉系在当时还有五六十万的部队可以调动,同时还有山西军阀阎锡山、山东军阀韩复榘当盟友,兵力和后勤都不用发愁。
反观北伐军,兵力只有奉军的一半,而且对南方几省的控制力有限,后勤补给的状况很不乐观,双方要是硬碰硬地来一仗,孰胜孰败不好说。
北伐军
然而,就在张作霖布置决战的时候,冯玉祥又从背后捅了一刀,他带兵打出潼关,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军,对奉军的侧后方发动了攻势。
而他的这一行动,吓坏了支持张作霖的阎锡山,阎锡山此刻已经感觉到,北伐军加上冯玉祥,恐怕张作霖不是对手,于是便起了作壁上观的心思。
而此时,北伐军许给了他一个“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的头衔,阎锡山权衡之后,决定倒戈,与奉军为敌。
冯玉祥的背后一刀,不仅自己扎了张作霖,还将阎锡山也变成了一把刀。张作霖一看难以支撑,于是在1928年通电出关。由于走得紧急,安保工作没有做到完全。当他的专列走到皇姑屯的时候,日本人埋下的炸弹响了,一代枭雄张作霖灰飞烟灭。
可以想象,在之后掌控东北的张学良,会对冯玉祥有如何的看法,此人不仅和他有战场上的矛盾,更是他杀师、杀父的仇人。
张学良
而且,冯玉祥在这一阶段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斥着谎言和背叛,张学良说冯玉祥“杀人”、“说谎”,也正是因为此,所以,只要是在战场上相见,两人必是刺刀见红。
1928年12月29日,彻底掌控了东北局势的张学良发表通电: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不过,这对他来讲,不过是一个态度,国民政府蒋介石对他,仍然不构成控制。
转眼间又过一年,蒋介石的国民军,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领导的所谓“新军”,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开战。
由于规模浩大,这次战争又被称为“中原大战”,战场各方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在此时,谁能请动张学良当后援,谁就将取得最后的胜利,问题是,张学良在战争之初,就通电全国保持中立,想要让他支持自己,无疑要费一番口舌。
蒋介石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开战不久就派出大量说客,去劝说张学良支持自己,而冯玉祥,则很清楚自己和张学良的恩怨,所以也没让人去自取其辱。
结果在这一年的9月,张学良出关帮助蒋介石,仅仅一个月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就崩溃,冯玉祥本人下野,其所属部队被张学良收编,张学良也终于用自己的行动,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多年之后,张学良经过几十年的软禁,当年的锐气早已消磨殆尽。
晚年,在有人开始找他“口述历史”的时候,他对很多当年经历过的人,不管是否对得起他,都给予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
甚至就连出卖国家的汪精卫,他都能够原谅,称其为“好人”,可唯独冯玉祥,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的。
从个人角度上讲,张学良和冯玉祥,确实能说得上是不共戴天,但其实,两个人从民族大义上来讲,却有共通性。
晚年的张学良
日军入侵东三省后,冯玉祥虽然没兵没将,但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甚至成了华北地区抗日武装的“名誉司令”。
而张学良,则是因为西安事变,首倡“逼蒋抗日”,正式拉开了中华民族抗战图存的序幕,不知道两位将军,如果真能在抗日的战场上相遇,会不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参考文献:
《张学良史事笺证》 郭俊胜
《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冯玉祥》 历史网
《试析冯玉祥与郭松龄反奉的失败》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