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因拒受封赏携母焚身于绵山),下令其忌日(清明前1-2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节。寒食习俗:禁火、吃冷食、扫墓、插柳。唐代因寒食与清明日期相近,朝廷将扫墓祭祖习俗并入清明。

后来人们巧妙地结合中药的独特疗效并将其融入饮食,创造出养生美味的节令食品,既用于供奉先人,更在无形中调理身体机能、预防疾病,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养生草【鼠曲草】

鼠曲草常见于华东、华南及华北等各省区,生长于湿润山坡草地、田埂等地。因其常在清明时节生长旺盛并可用于制作传统食品而被称为“清明草”或“清明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鼠曲草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有一定的疗效。为菊科植物鼠曲的干燥全草。


【性味与归经】

微甘、平。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

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鼠曲草青团

材料:新鲜鼠曲草200克、糯米粉300克、豆沙馅适量、少量小苏打。

做法:把鼠曲草洗净,锅中加水并放入少许小苏打,水开后放入鼠曲草焯水,捞出过凉水,挤干水分后打成泥状。将糯米粉倒入盆中,加入鼠曲草泥,再慢慢加入适量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把面团分成小块,包入豆沙馅,搓成圆团,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青团口感软糯,具有祛风湿、助消化的作用,适合在春季食用。

挺“重口味”的春藤【鸡矢藤】

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与归经】

甘、涩、平。归脾、胃、肝、肺经。

【功能与主治】

除湿,消食,止痛,解毒。用于消化不良,胆绞痛,脘腹疼痛;外治湿疹,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30-60;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纲目拾遗》记载:“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民间也常叫“鸡屎藤”。鸡矢藤叶被揉碎后会有股如鸡屎的臭味,因此而得名。

通常用新鲜鸡矢藤叶子剁碎研磨成绿色的汁,与适量的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包入自己喜爱的馅料,用饼格压成花纹图案,上锅蒸熟就是大家熟悉的“鸡屎藤饼、鸡屎藤粄”。

传统习俗里的本草良方【清明柳】

别名垂柳,杨柳科草本植物。


【性味与归经】

性微凉、味淡。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

寒凉体质者少用,水杨苷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对阿司匹林过敏者避免使用。

清明柳的树皮、嫩枝及叶片在传统医学中有一定应用,主要活性成分是水杨苷,可在体内转化为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前体),具有镇痛消炎,缓解轻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和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民间用柳枝煮水辅助缓解水肿。

既能祭祀又能明目的花骨朵【清明菊】

清明菊是一种清明时节开的野菊花,性凉、味苦辛,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清肝明目、疏散风热的功效,为菊科野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8-12克为宜。煎汤代茶饮。野菊花茶能清热解毒,泻火平肝,但其性微寒,脾胃虚弱者不可久用。

可治疗因肝火上亢所致的头痛、外感风热造成的感冒,缓解眼酸痛和视疲劳等;还能扩张动脉和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压。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出现上述症候时,可用清明菊泡水代替茶饮。把菊花与桑葚同泡茶喝,桑葚有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梁剑华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 主任药师 王若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