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处于春末夏初交替之际,是春天气息最浓郁、肝气最旺盛的阶段。肝气过旺,人体就会出现内热,容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因此清明也是养生保健十分重要的节气,调养得当可为全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清明时节应该如何养生?需要注意哪些疾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答。
柔肝养肝:避免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应,立春之后,人体肝气渐盛,在清明之际到达最旺,如若肝气升发太过火,郁滞不畅,就会造成脏腑功能失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故清明时节要特别注意“柔肝养肝”,才能使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饮食上宜省酸增甘,多吃红枣、甘蔗、甘草等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主要以清补为主。选择白芍、甘草结合葡萄籽、西蓝花提取物的营养补剂,养血柔肝,调养呵护肝脏。
祛湿健脾:补益中气,宁心安神
清明前后雨水增多,易受寒气侵袭,关节痛可能会加重,同时易使人困乏无力、心情郁闷,祛湿是此时第二个养生要点。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养胃,双管齐下,从根源上解决湿气问题。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宜食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物,如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等。人参能补益脾胃之气,白术可补气健脾,茯苓可健脾利水渗湿,三者合用可补益脾胃、化湿祛湿。另有研究显示,小麦低聚肽有助修复胃黏膜,含有天然珍贵的养胃护胃的成分;岩藻多糖则可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尤其对酒精及药物性胃黏膜损伤、慢性胃溃疡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防感冒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外出游玩的时候,应带上备用衣物或感冒药,遇到不适时,应该及时治疗。
防情绪病
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精神疾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也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很重要。
防腹泻
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很高,饮食上需要遵循抗病毒原则。踏青和祭祀期间应多喝水,注意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胡萝卜等。另外还应注意多食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比如蛋黄和豆类等。
吃2果
清明前后上市的一些水果,既能补营养,又能防春燥。
草莓:有助提高免疫力
清明时节,恰逢草莓丰收期,此时的草莓色泽鲜艳,口感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C含量丰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
菠萝:帮助消化增食欲
春季的菠萝酸甜适度,水分充足,不仅能够帮助消化,还含有蛋白酶,有利于分解蛋白质,增进食欲。此外,菠萝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有助于身体保健。
捂3处
此时气温渐渐回暖,但气候波动频繁,昼夜温差较大。遵循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春捂”,在清明节前后尤为关键。
腹部保暖:维护脾胃正常运作
腹部乃人体脾胃区域的核心地带,根据中医理念,养护好腹部有助于维护脾胃正常运作,从而更好地支持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春季穿衣不宜过早单薄,以保障腹部免受寒冷刺激,有利于整体机体的舒适度与和谐状态。
背部呵护:维持气血畅通
背部承载着督脉,且拥有多处重要的穴位关联五脏六腑。背部保暖有助于维持气血畅通,防止因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适感,如在气温较低时保持背部温暖,能提升身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脚部保养:提升新陈代谢
脚被誉为“人的第二个心脏”,足部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穴位网络与全身器官息息相关。保持脚部温暖有助于增强下肢循环,提升新陈代谢效率,使人在春日里感到更加舒适活力充沛。选择适宜的鞋袜,尤其是在早晚低温时段加强脚部保暖,对保持全身舒畅至关重要。
食4芽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很多植物嫩芽纷纷破土而出,此时正是食用各种鲜嫩芽菜的好时候。
香椿芽:有助延缓衰老
香椿芽在这个时期最为鲜嫩,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多酚类,有补充营养促进代谢的作用,可延缓衰老。它带有独特的香气,可炒蛋、拌豆腐或做馅,是中国传统春季美食之一。
豆芽:健脾利湿、利尿消肿
春季新鲜的黄豆芽或绿豆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清爽脆嫩,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健脾利湿、利尿消肿的作用。无论是炒菜还是做汤,都能为餐桌增添一份春意盎然的气息。
荠菜芽:清热解毒、养肝明目
清明前后,荠菜新发出的嫩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诸多微量元素,如维生素 C、钙、铁等,具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的作用。既可以单独清炒,也可用于包饺子、煮汤或制作春卷,是春季时令野菜中的佳品。
柳芽:滋阴润燥、降压降糖
在部分地区,人们还有采摘新鲜柳树嫩芽食用的习惯,烹饪得宜的话,柳芽清香爽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钙、铁、锌、镁等矿物质,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可降低血脂、调节血糖,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图片/摄图网
编辑/廖芸卿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