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春意渐浓,万物复苏,但气候变化无常,人体肝气易郁、脾胃易滞。此时养生,既要顺应春气升发,疏肝养肝,又要调理脾胃,避免湿浊困脾。从中医五行理论来看,春季对应肝脏,肝气最为旺盛。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此时若肝气不畅,则易出现情绪波动、头晕目眩、胁肋胀痛等症状。同时,肝气过旺还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春季气候变化大,人体神经系统容易失调,引发各种身心不适。遇上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情绪容易波动,更需注意肝脏的养护。因此,清明养生的核心在于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达到“肝脾调和”的健康状态。



疏肝养肝:清明养生的首要任务

肝气郁结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胸闷胁痛、唉声叹气等症状,女性还可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郁日久还可能化火,出现目赤耳鸣、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表现。

疏肝解郁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情志调节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养性》中提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强调了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清明时节建议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踏青、散步,接触大自然,舒展身心。

运动养生推荐中华通络操、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特别是有疏解肝气郁结作用的“剑指踢腿”等动作,同时也需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大汗伤阳。

饮食调理上,多食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中医认为“青色入肝经”。还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作用的食材如粉葛、枸杞子、菊花等。粉葛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的功效;枸杞子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菊花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以岭健康以通络养生八字经理论为指导研发的粉葛积雪草胶囊,选取积雪草、粉葛、枳椇子、白茅根等6种药食同源成分,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穴位保健也是疏肝的重要手段。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之前凹陷处)是肝经原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具有疏肝利胆、理气明目、养血的功效。

调理脾胃:清明养生的重要环节

清明时节脾胃易受损的原因有三:一是肝气过旺克制脾土;二是饮食不节,易内生湿邪困脾,加之有些地区雨水增多,湿气渐重,脾喜燥恶湿,湿邪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胃受损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肢体困重、面色萎黄等,中医称为“湿困脾土”。

养胃健脾的要点在于饮食有节和起居有常:

饮食方面,遵循“省酸增甘”的原则,即少吃酸性收敛的食物,如醋、柠檬,适当增加甘味补脾之品,如山药、红枣、小米。同时要避免生冷油腻,多食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米、冬瓜、山药等。以岭健康基于通络养生八字经中通络理论,从脾论治,以“益气养阴、健脾运津”为原则,选取绞股蓝、山楂、山药、乌梅、桑椹、桑叶6味药食同源成分,使得脾运得健、水谷津液的传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调节血糖的功效。

起居调摄方面,要避免久坐久卧,保持规律起居,适当运动帮助脾胃运化。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春季气候变化大,要注重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保护脾胃阳气。同时按摩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许多人在清明养生实践中,认为只需养肝不必顾脾。实际上,春季肝旺易克脾,养脾就是助肝,两者相辅相成。把握“疏肝养肝,调理脾胃”的核心原则,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心健康。利用清明小长假,调理情志,合理饮食,调整作息,适度运动,为全年健康奠定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