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张瀚允)“妈妈,我能看见彩虹了!”3月31日,蒙古国4岁女孩琪琪格(化名)在母亲的陪伴下又一次来到白桂荣的诊室。这个曾患重症肌无力、眼睛仅能睁到牙签般缝隙的女孩,如今的一双眸子又黑又亮,如同草原上的星星。
三年前,琪琪格被确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辗转多国治疗后,眼睑下垂仍如两片沉重的幕布,几乎遮蔽瞳孔。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今年3月,母亲带着她坐上了乌兰巴托开往呼和浩特的国际列车,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的五疗·康复科。
五疗·康复科主任医师白桂荣决定为琪琪格施以蒙医针刺疗法。银针在女孩的眼周穴位精准落下,治疗三周后,琪琪格已能够正常睁眼视物,甚至能拿起彩笔描绘草原上的牛羊。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五疗·康复科主任医师白桂荣为患有重症肌无力的蒙古国4岁女孩进行治疗。受访者供图
“感谢神医为我的女儿带来光明。”一封由蒙古语写成的感谢信,夹着一张女孩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这次前来,琪琪格的母亲亲手将这两样东西交到白桂荣手中。
“我们科室每年会接诊近千名蒙古国患者。如果按人次计算,约占科室接诊总量的四分之一。”4月2日,白桂荣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五疗·康复科,前来就诊的蒙古国患者主要为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病、脑梗、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癫痫、小儿脑瘫、面瘫、耳鸣耳聋等,医生通过针灸、温针、火针、放血、推拿、药物熏蒸等蒙医特色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为患者祛除病痛。
2025年3月,经过蒙医针刺治疗,患有重症肌无力的蒙古国4岁女孩恢复良好。受访者供图
这条跨国求医路,承载着多个家庭的希望。九个月前,出生仅两月的婴儿额尔登(化名)因难产、脑干出血导致面瘫,无法吸吮母乳,饿得直哭,父母只能用小勺给他一点点喂米汤,如今,经过4个疗程(每个疗程7-10次)的间断治疗,11个月大的额尔登已能扶着沙发蹒跚学步;65岁的娜仁(化名)和55岁的萨仁(化名)是一对姐妹,在蒙古国做批发生意,患有骨关节病数年,蹲站、下楼都困难,经过4次针灸治疗,如今已可以结伴出游。
白桂荣告诉记者,由于气候、饮食习惯等原因,前来就诊的蒙古国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患者较多,骨关节病发病也较年轻化。医院会定期组织赴蒙古国义诊并发放蒙药,并在当地建立了定点合作医院。为方便与患者沟通,科室医生多数会说蒙语。
一传十,十传百,靠着口碑相传,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看病的外籍患者越来越多。2024年,该医院全年收治外籍患者2.4万人次,除1名美国籍患者、1名俄罗斯籍患者外,全部为来自蒙古国的患者。
“医学无国界,能用药香和银针守护两个国家的人,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责任。”今年已是白桂荣从医的第19年,她每天仍坚持接诊40余位患者。窗外,呼和浩特的风裹挟着青草香,仿佛与千里外的蒙古草原连成一片。在这方小小的诊室里,蒙医的银针、草药正编织着跨越国界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