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波浪,轻轻舞动;小鱼、水草在脚下穿梭……这不是“海洋世界”,而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治疗室,在这里,传统康复训练模式与VR康复相结合,通过虚拟场景、互动游戏,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缺陷、重复刻板行为的核心症状以及反应抑制能力,让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走上了一条新的康复训练之路。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以基于VR技术的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认知行为训练系统以互动式游戏为基础,包括游戏感知、规则传达、互动沟通、认知训练、反应抑制和综合反馈五个部分,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缺陷、重复刻板行为的核心症状以及反应抑制能力,在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到积极正向作用。
这间康复治疗室不仅有“海洋世界”,孩子们还可以踩气球、打地鼠。结合VR游戏,这些虚拟的场景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充满趣味性。患儿的游戏感知、规则传达、互动沟通、认知训练、反应抑制和综合反馈通过小游戏逐渐得到改善。在传统康复课程的基础上,这种边玩边治疗的方法对患儿和家长来说,都更加容易接受。
起初给患儿使用的是VR眼镜,但在实践中发现,穿戴式设备并不适合孤独症儿童,因为他们的触觉特别敏感,眼镜的束缚放大了患儿的无措和焦躁,对设备的抵触使治疗无法顺利进行。对此,康复科团队针对孤独症患儿特点、训练重点,在一次次的试验和修改后,最终决定抛开这些“禁锢”,不如让孩子们自由地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触摸和奔跑。“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就在孩子的眼前变化,这是直观的视觉冲击,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脚踩、触碰、奔跑还能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量和身体协调性。”康复科王瑜主任表示,游戏的难易程度、得分元素、场景设计等都在每次应用和反馈后不断地升级优化。“踩小鱼、红色小鱼、戴眼镜的红色小鱼……指令不断进阶,患儿根据指令的逐渐复杂去理解、执行,每周都有一点小小的成长与改变。结合VR的康复方式建议以12次为一个疗程,一周进行一次,治疗满3个月,评价效果。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继续来这儿边玩边治疗。“后续我们会把VR和真实场景训练结合起来,开展元宇宙干预训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