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5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一年一度的招聘季也快要接近尾声。试问,有多少康复人在这个当口离开公立医院了呢?

翻看各大软件的招聘信息,对我们康复人,他们的条件开得实在是诱人:

“某民营医疗机构康复技师底薪5k,七险一金,去了可直接从主任技师成为科室副主任”,“养老机构招聘康复医护,编制内外同工同酬…”。


当然,我们都明白,这些条件对于康复人来说不过只是“锦上添花”,真正促使我们想离开公立医院的其实是这些事...

经常听本院或其他公立医院的同仁们抱怨:领导们不做实事只谋政绩,开会办活动的作秀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主任不给机会只给小鞋,评优不论专业只论关系、论课题文章,谁能讨他好谁就晋升快;病人胡搅蛮缠,医院只管息事宁人,没人考虑康复人的感受;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匹配,几十年如一日,房贷都快还不起了...

随着各类医疗集团、民营医疗机构、诊所及医务人员创业公司的不断发展,很多康复同仁的需求和价值也在不断变化,想要寻找“做一个纯粹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压力小的康复人”的机会。

然而,每当有人向笔者咨询要不要跳槽、要不要辞职的时候,笔者也是不敢替他们拿主意。因为笔者认为,在公立医院的康复人有着别具一格的优势,但民营医疗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确实又有他的好处所在。


01

公立医院 VS 民营医院

在医疗领域,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这两种医疗体系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公立医院作为传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雄厚的医疗资源与专业技术。无论从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数量,还是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学教育与研究方面来看,公立医院都展现出相对优势。

其先进的设施、多元的学科设置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公立医院成为了患者的主要救治场所。此外,公立医院还享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关注,从而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这一体系中,康复科却常常因为其作为后置科室的特性,而显得较为边缘化。由于其处于医疗流程的后端,康复科往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资源投入,从而导致其在公立医院内部的地位相对较低。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康复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与待遇,也限制了康复服务的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民营医院作为新兴力量,逐渐在医疗市场上崭露头角。民营医院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市场敏感性,能够更灵活地适应患者需求的变化。

虽然在硬实力方面可能不及公立医院,但民营医院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在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民营医院常常能够为康复科等特殊领域提供更加专业的关注与支持,填补了部分医疗领域的空白。


但民营康复科在与公立医院相比的情况下,可能会面临一些劣势,这些劣势可能影响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和竞争地位。例如:

·民营康复科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导致其在设备采购、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方面受到限制。

·民营康复科可能难以建立稳定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导致其在患者来源、转诊渠道、学术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

·民营康复科可能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导致其在服务质量、价格定位、品牌形象等方面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存在这些劣势,但也并不意味着民营康复科无法取得成功,只是对于康复人而言,民营医院高报酬的条件下是高要求,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以及同时面临各种风险与不确定因素。

02

自我发展与行业本质

医疗行业,包括康复领域在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服务业”相似。

虽然在日常的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络绎不绝、医务人员按部就班地履行职责,但这实际上是以提升服务效率、更好地服务患者、挽救生命为目标的过程。

患者踏足医院、耐心排队等待的动力源于医院的声誉、水平和专业救治能力。虽然就诊量庞大,但大部分患者之所以选择某医院,并不仅仅因为个别医生,更因其医院的声望。这对康复科等辅助科室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科室的服务更加依赖检查数据与指标。

对于康复人而言,患者不仅是因医生声望或仪器更新而选择前来,更多的也是对医院名声和实力的看好。因此,从公立医院转到民营医院或其他机构,康复人可能面临患者数量骤减的挑战。

毕竟,原公立医院的患者群体是不可携带的“病源”。

虽然离开公立医院,前往待遇更好的民营机构也是一种选择,但医务工作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尽管民营医院的底薪可能相对较高,但最终薪酬仍然主要由“绩效”决定。在医疗行业,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固定工资仍较少见,而绩效薪酬却成为普遍现象。

离开公立医院拥挤的就诊环境,虽然能减轻工作压力,但也可能导致康复人的样本量锐减,每日工作量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底薪较高,是否足以应对房贷、车贷等压力仍需深思熟虑。

总体而言,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的薪酬与发展路径与普通行业不同。在选择转换医疗机构时,不仅需要考虑待遇,还需综合考虑工作环境、机会等因素,以实现更全面的个人发展。

03

人才流动需考虑时机

近年来,由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各行各业的盈利情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医疗行业亦然。

对于康复从业者而言,大环境不仅影响了其当时的收入,还导致之前购置的设备成本需要由康复科自行承担。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可能尝试收回疫情补贴,从康复科的绩效中进行抵扣,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康复科的负担。

康复科的经济恢复面临一定挑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提升学历和从事科研常常是提高职称和薪酬的途径。然而,随着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数的增加,以及海外人才的回流等因素,国内学历的贬值趋势逐渐显现,使得一些人感叹学历提升速度跟不上医院招聘要求的增长速度。

今年又有近一千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一些大型医院的招聘要求往往以博士、博士后为起点,甚至有些县级医院也要求申请人具备硕士学历。

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新毕业生人群时,是否有几家医院会愿意雇佣那些对工资、绩效、待遇和福利提出更高要求,但在体力、耐力、实力甚至财力方面难以超越的老员工呢?

疫情期间,康复科的人力资源可能有所扩张。如今,康复科已经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亦不乏其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是否应该离开相对稳定的公立医院环境,以及放弃熟悉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深思熟虑。

在做出决策时,还需综合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状况,慎重选择。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部分来源:丁香人才、康知了

编辑:云自闲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