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姥爷,据说家里唯一的一张姥爷的照片埋在了他的衣冠冢里,所以妈妈也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妈妈1947年出生,姥爷1948年参军,1952年入朝,1953年牺牲,时年22岁。
姥爷参军时只有17岁,按现在的说法还是个半大孩子,可他当时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爹了——姥娘是个童养媳,比姥爷大,把他当弟弟。几十年后,年迈的姥娘经常到村里姥爷的衣冠冢附近转悠,也不知在想些什么,据说她一直保存着一枚姥爷的印章,但直到姥娘去世,也没人见过姥爷的印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据姥爷儿时的伙伴讲,当时他们是劝姥爷不要去当兵,姥爷不听,非要去——他为什么去当兵?他在心里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那个时候,我的老姥爷也就是姥爷的爹是个熟皮匠,日子不算富裕但也是过得去,他为什么要去当兵呢?
妈妈生前经常念叨说据说姥爷临走时还抱过她,还亲了她一口,说这话时妈妈的心里应该是温暖的,那个她从来没见过却给了她生命的姥爷其实一直活在她的想象里,很亲切很温暖。
就这样,我的17岁的姥爷在1948年的12月的某一天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穿上军装扛上枪走向枪林弹雨的战场。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用各种方式搜索着姥爷的足迹,但总是对不上,姥爷加入的队伍是当时的华野七纵,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但从华野七纵的资料来看,华野七纵是从1947年的8月份才划归东线兵团也就是后来的山东兵团指挥的,于48年的6月份就已经离开了胶东一路向西向南,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而姥爷的烈士证书上很明确的写着他是在1948年的12月份参军的,莫不是证书记错了?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的烈士证曾经丢失过,现在的烈士证是83年补发的,信息填写的疏忽是存在的。我觉得姥爷参军的时间应该是在1947年的12月份到1948年的6月份之间,因为华野七纵本不属于胶东的部队,只有在这个时间段才在胶东转战过,姥爷也只有在这个时间段里参军才会成为华野七纵的一名战士。
总之,我17岁的青春年少的姥爷就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离开了家,离开了他刚满一岁的女儿和家人,一路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淮海参加过渡江战役打过上海走过南京又走过福建,一路上趟过尸山血海,最终在1952年的9月跟随着皮定均军长的24军(1952年,25军番号撤销,74师划归24军编制)走向了那个叫做朝鲜的国度,这一去,就是永生。
姥爷在朝鲜的经历我们一无所知,只能跟随着24军74师222团的战斗足迹来猜测。因为我们不知道姥爷究竟是在1953年的哪个时间牺牲,没有具体月份没有具体日期,所以他究竟参加了哪些战斗我们也无从查询,他在哪儿牺牲的?怎么牺牲的?埋葬在哪儿?我们统统不知道,作为他的唯一的后人,我们竟然不知道哪儿才是他的埋骨之地,陆游说: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我们却不知到哪儿去“告乃翁”。
我有时在想,再过多少年,我们也会死去,那个时候,他在这个世上就再也没有亲人了,也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念叨起他了——我不敢奢望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会记得他们有一个埋骨他乡的先人。
姥爷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恐怕一辈子也没有过出国逛逛的想法,他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国游,把自己留在了那个异国他乡——他只是个普通的不能普通的兵,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英雄壮举,他只是尽了一个兵该尽的义务:走,往前走;冲,往前冲;打,往前打——血流尽了,他的任务也就结束了,他的本分也就完美了……
时至清明,以此小文,祭奠我的姥爷。姥爷1931年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