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图片仅用叙事呈现,请知悉。
引言:
“建强啊,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咋能克扣我们的钱呢?”
看着一个个愤怒的乡亲们,我顿感无语。
明明之前是他们求着我帮忙销售红薯,
但是经销商发现有些品质不过关,扣了些钱。
他们却以为是我克扣了这部分钱。
行,既然你们不相信我,那我不干了。
你们地里的红薯,谁爱买谁买。
而就在我帮邻村卖红薯时,他们又求我回去。
哼,哪有这么好的事!
1.
我叫王建强,35岁,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打拼了十年,积累了一些人脉和经验。
去年春节回老家龙岗村,看到村里到处都是红薯地,却没几家日子过得好。
"建强,你看这红薯,个头大,品相好,就是卖不上价。"
我爸指着院子里的红薯说,"去年又是五毛一斤,还得自己送到收购站。"
我拿起一个红薯掂了掂,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
城里超市的红薯卖到三四块一斤,中间差价这么大,为什么不把村里的红薯直接送到城里超市?
第二天,我就开始联系城里的朋友。
三天后,我带着好消息回到村里,直接去了村委会。
"赵主任,我跟城里三家连锁超市谈好了,他们愿意以1.5元一斤的价格收购我们村的红薯,比收购站高了一倍多!"
赵德明是村委会主任,在村里很有威信。
他听完我的话,眼睛一亮,但很快又皱起眉头:"这价格太高了,他们真会收?"
"当然,我已经签了初步协议。"我拿出文件给他看,"不过超市对品质有要求,必须统一标准,那些品相不好的不要。"
赵主任很高兴,他立刻召集了村里的种植大户开会。
会上,我详细解释了合作方式:我负责对接超市,村民负责按标准种植和初步分级,收益按实际销售额结算。
"这小子在城里混了几年,有两下子啊!"老张拍着大腿说。
"就是,建强有本事,这回咱们村要发了!"李大爷也跟着附和。
村民们很快就同意了合作。
第一批五吨红薯发往超市,三天后,超市打来7.5万货款。
我按照约定,扣除运输和包装成本后,把剩下的钱分给了各家各户。
村民们拿到比往年高一倍的钱,个个喜笑颜开。
可谁知,好景不长。
第二批红薯送去后,超市质检员打来电话,说有近三分之一的红薯不合格,要退货。
"什么叫不合格?我们村的红薯哪有不好的?"赵主任在电话这头嚷嚷。
我解释道:"超市有严格标准,大小不一、有伤痕的都不收。这批退回的,我们只能低价卖给批发市场了。"
结算时,村民们发现这批收入比上次少了很多,立刻不乐意了。
"怎么少了这么多?是不是你从中扣了?"刘二狗第一个站出来质疑。
"对啊,上次明明一样的量,钱怎么差这么多?"其他人也跟着起哄。
我拿出账本和超市的退货单:"这是超市退回的红薯清单,这批货质量参差不齐,有三分之一不合格,只能低价处理。"
"放屁!我家的红薯年年都这样,城里人就是事多!"刘二狗一把夺过账本,"你小子肯定从中克扣了!"
就这样,事态迅速恶化。
第二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听到院外吵吵嚷嚷。
打开门一看,院子里站满了村民,赵主任站在最前面。
"建强,大家都说你克扣钱款,你得给个说法!"赵主任板着脸说。
"我没克扣一分钱,都是按实际销售结算的。"我努力解释着,但没人听。
"少废话!快把钱退回来!"刘二狗挥舞着拳头。
眼看着局势越来越紧张,我爸急得直搓手:"建强,要不就把钱退给他们吧,别把事情闹大了。"
我看着眼前这群曾经信任我的乡亲,心里一阵苦涩。
最终,我拿出自己的积蓄,把所有"差额"都补了上去。
"既然大家不信任我,那这生意我不做了。以后红薯你们自己卖吧!"我把钱甩在桌上,转身走进屋里,重重地关上了门。
2.
我退钱后的第二天就离开了龙岗村,回到城里继续我的工作。
但村里的消息还是断断续续传到我耳朵里。
没了我这个销售渠道,村民们只好又跟原来一样,自己找渠道去卖红薯。
赵主任找到县里一个批发商,答应以1.2元一斤的价格收购全村的红薯。
村民们欣喜若狂,连夜把红薯装车,等着第二天批发商来取货。
结果批发商来了,看了看红薯,皱着眉头说:"这品相不行,最多八毛一斤。"
赵主任急了:"你昨天明明说好1.2元的!"
批发商却打着哈哈说:"要么八毛,要么我走人,你们自己看着办。"
眼看着满车的红薯,村民们只能咬牙同意。
谁知道钱没拿到手,批发商第二天就消失了,电话也打不通。
这一下,村里炸开了锅。
"都怪赵主任,找的什么破批发商!"刘二狗在村口大骂。
赵主任脸涨得通红:"我哪知道他是骗子?再说,当初是谁逼着王建强退钱的?要不是你们不信任他,能有今天?"
村民们开始互相指责,一时间龙岗村乌烟瘴气。
更糟的是,天气突然变热,大量堆积的红薯开始腐烂。
村民们只能低价甩卖,有的甚至以三毛一斤的价格都卖不出去。
我妈打电话告诉我:"村里人都后悔了,说当初不该不信任你。赵主任天天唉声叹气,说害了全村人。"
我苦笑着说:"妈,你就别管了,他们现在知道后悔?晚了。"
与此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
在城里朋友的建议下,我去了邻村——石桥村,那里的红薯种植面积虽然不如龙岗村大,但村民更团结。
我向石桥村的村民讲述了我的计划,并明确提出了合作条件:必须成立正规合作社,统一标准,保证品质。
石桥村的村长王大海是个有远见的人,立刻同意了我的提议。
短短一个月,石桥村红薯合作社成立了。
我教他们如何分级、包装,如何与超市对接。
很快,石桥村的红薯就打入了城里的超市渠道,价格稳定在1.5元一斤。
这消息传回龙岗村,村民们更加懊悔。
"石桥村的红薯能卖1.5元,凭什么我们的卖不出去?"刘二狗在村委会门口大喊。
赵主任无奈地说:"人家有合作社,有稳定渠道,咱们有什么?"
眼看着地里的红薯越来越多,却卖不出去,村民们开始自暴自弃。
有的干脆不去管地里的红薯,任其腐烂;有的低价卖给养猪场当饲料;还有的干脆铲了红薯地,改种其他作物。
就在这时,村里年轻人李小刚偷偷去了石桥村。
他看到石桥村的红薯合作社运作井然有序,村民们干劲十足。
回来后,他立刻向村民们透露了这一消息。
"石桥村的红薯合作社真不是盖的,人家有统一标准,有质检,有品牌,超市都抢着要!"李小刚在村委会激动地说。
村民们听了,眼睛都红了。
"那咱们也成立合作社啊!"有人提议。
"可谁来带头?谁懂这些?"另一个村民问。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赵主任。
赵主任叹了口气:"只有王建强懂这些,可我们把人家得罪狠了,他能回来帮忙吗?"
村里人沉默了。
第二天,赵主任带着几个村民代表,开着拖拉机,拉了一车最好的红薯,来到了石桥村找我。
"建强,我们错了。"赵主任站在我面前,低着头说,"你能不能回来帮帮我们?"
我看着他们,心里五味杂陈:"你们当初不是说我克扣钱款吗?现在又来求我?"
"我们真的知道错了。"赵主任继续哀求道,"村里的红薯都烂在地里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苦。你就当可怜可怜我们这些老实人吧!"
我冷冷地看着他们:"不可能。你们不懂什么是契约精神,不懂什么是信任,我凭什么再帮你们?"
赵主任和村民们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3.
赵主任他们离开后的第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整个县城。
石桥村地势低洼,红薯地大面积被淹,刚收获的红薯也有不少被雨水浸泡。
"王总,这可怎么办?超市的订单还差二十吨,我们的红薯全泡水了!"王大海急得直跺脚。
我站在被淹的红薯地边,看着泥水中露出的红薯藤,心里一阵发紧。
这批订单如果完不成,不仅合作社的信誉会受损,村民们的收入也会大打折扣。
"附近还有哪个村的红薯没收完?"我问道。
"龙岗村。"王大海犹豫了一下,"他们的红薯品质不错,就是没人收购,很多都还在地里。"
我沉默了。
龙岗村的红薯确实品质上乘。
但上次赵主任他们来求我,我拒绝得那么干脆,现在又去找他们,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就在我犹豫不决时,手机响了。
是我妈打来的。
"建强,你快回来看看吧,老张家出事了!"我妈的声音里带着哭腔。
我心里一惊:"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