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5年,新四军各部展开巩固和发展解放区的重任,这时大部队跟随陈老总北上,当然留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也不少。
由此成立华中军区,继续在当地展开发展、战斗等任务。这时陈老总率领大部队走了,这里势必要有一人独当大任。
而在新四军部队,第一师师长因为作战出色表现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就是粟裕将军。所以他担任司令员肯定没问题,而且此事毛主席同意,组织需要,粟裕自然不负众望。
只是当粟裕听到副司令员人选时,他却认为:“我应该为副手,他为司令员。”他是谁?粟裕为何这么说?
张鼎丞
他就是张鼎丞,他生于1898年,是一户贫农家庭出身。生活条件不佳,张鼎丞更需要积极努力面对生活,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道路。
对于他来说,幸运的是有机会在本村读书,私塾和初级小学念了,已经超出当时很多贫农孩子不少,后来他聪明智慧,还进入了高级小学就读。
这在当时的社会难得,再次回到家乡,张鼎丞可以说学有所成,并在1924年的时候,担任了金砂公学的校长。
毕竟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张鼎丞想要在动荡的环境中独善其身不太可能,随着思想影响,他甚至还想过投考黄埔军校,也便是想投笔从戎,继续提高自身力量,以应对革命路上的种种威胁。
只是张鼎丞的投靠之路坎坷,等他到达指定地点,招生的时间却过了,最后他只能是希望落了空。
既然如此,张鼎丞只能为自己谋份生计,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显然有文化是有饭吃的,于是他就在大埔县当起了小学教员。
而在这期间,张鼎丞革命的脚步没有停止,反而遇到我党一些人士,他革命的脚步将更加坚定。
还有张鼎丞读了许多进步书刊、书籍,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我党的局势如何变化,他自是那奋不顾身之人。
这不1927年,我党形势严峻,老蒋大打出手,对我党影响很深,可尽管如此,张鼎丞还是选择加入我党,此后听从组织命令,展开革命任务。
时局影响,壮大革命队伍显得极为迫切,这时根据组织调动,张鼎丞回到了熟悉的家乡金砂,在这里他秘密发展我党党员,为我党的队伍扩大做出巨大贡献。
可以说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为红军部队贡献重要力量,更提升了我党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影响力。
而后在红四军进军福建时,张鼎丞的作用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红军部队什么都缺,张鼎丞因此做出巨大补充,就是部队人数增长也是他的原因。
因此张鼎丞的名字,被毛主席熟知,而他的革命工作展开,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
后来红军长征,张鼎丞并不在队伍里,但他却是被组织寄予重望。在组织看来,张鼎丞应该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继续坚持发展。
此后张鼎丞便在南方与战士们展开游击战,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们何尝不是经历种种磨难和坎坷。而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出色作战能力也被组织上看在眼里。
那么这时的张鼎丞已经在我军名声大震,是党组织放心的一位,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
也是在这一时期,张鼎丞与粟裕相识,并搭档共同参与接下来的抗日战争。
当然这个时候,粟裕的名声显然比不上张鼎丞,但他的能力不用多说,我党这两位重要人物共同参战,自然是战绩突出,立下赫赫战果。
粟裕让出司令员一职
纵观张鼎丞的革命经历,他的资历显然更老,而且在新四军时期,他曾是粟裕将军的上级。
而粟裕将军生于1907年,在年龄上,张鼎丞是他的长辈。虽然粟裕也是在1927年加入的我党,但论起他们在红军时期的贡献,显然张鼎丞要更甚。
考虑到这些,1945年组织上在任命华中军区司令员的时候,粟裕便认为,应该由张鼎丞担任,而自己可以当副手。
当然粟裕考虑到的资历等问题,组织上也有想过,但就当时的作战局势考虑,显然军事上的事情,粟裕更熟悉一些。
最后粟裕让出司令员一职,第二次上报后,终是得到了组织的同意。
不过不管职位如何,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而后他们率部参与作战,终是立下赫赫战功。
纵观粟裕将军的一生,他的身经百战,立下的战功恐怕说都说不完,但在职位高低等方面,他却有着自己的坚持。
而且不只是在张鼎丞这里,他与陈老总的事情我们也耳熟能详。当时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原本陈老总已经担任要职,而且还去了中原军区,可是粟裕还是坚持要让陈老总挂名华野司令员。
而自己还是副职。总之在他这里,职位高低似乎显得没有那么的重要,凭实力说话,他更尊重着自己的每一位上级。
还有粟裕将军的功绩很多,但他没有说时常提及,甚至拿出来张扬。反而他不居功自傲,并认为战斗的胜利应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战友的配合也是关键所在。
对于粟裕,想必我们都已了解,他与我党重要将领、战友等都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他尊重他人,而他的功绩和贡献也应得到我们每个人的尊重。
艰苦朴素的精神
说回张鼎丞,他是我军革命时期的重要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去到地方工作,因此错过授衔,如若没有,想必和粟裕大将应该也差不多。
在我国建设工作中,张鼎丞同样兢兢业业,并始终保持着艰苦的革命斗争精神。
这份精神延续,他深知为革命牺牲的战士们,便严格要求着身边的每一位。
对于自己的子女,他亦是如此。张鼎丞可以说是一个严父,从没有想过要溺爱,更没有想过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得到些什么。
他只求子女们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本事,不仅通过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地,更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地方工作期间,他深入百姓生活,亲自查看他们的生活情况。一次下乡,张鼎丞看到倒在路上的成熟水稻,他与警卫员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他们还将其扶了起来。
因此张鼎丞在地方工作时,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尽管他后来回到北京工作,老乡也会找上门。
张鼎丞从不会觉得麻烦,相反他热情招待,生活上如果有什么困难,他也是尽可能的帮助。
甚至直到老乡回家,他也为其安排好一切,买好了车票,甚至还给路费。当然这都是他自己的想法和自己钱财。
可是张鼎丞自己,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风格,只要是能用的他肯定不会随意丢弃。就是身上已经打满了补丁,在张鼎丞这里,一样能穿下去。
结语
张鼎丞一生为革命付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
无论粟裕将军的职位如何变化,他始终尊重着这位老上级,他的精神也将让人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