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根据地的将士们处境极其艰难,在日军频繁扫荡、封锁的情况下,根据地一直处于物资匮乏状态,再加上蒋介石的两份反共文件,直接切断了八路军的经济补给。毛主席一声令下掀起大生产运动,就在众人轰轰烈烈搞生产时,黄永胜在阜平一带挂起了“红星酒楼”招牌,这位年轻的军分区司令竟然用拿枪的手颠起了炒勺。
黄永胜1926年加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那一年他才16岁,之后参加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中,他因作战勇敢、经罗帅介绍入党,并被毛主席亲自改名为“永胜”,寓意永远胜利,这个名字成为他戎马生涯的精神符号。1929年他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期间从排长升至团长,在五次反“围剿”中屡立战功,1934年曾获得三等红星奖章。
长征与陕北时期,黄永胜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在强渡乌江战役中,他率部突破天险,为中央红军开辟生路;抵达陕北后任红四师副师长,参与直罗镇战役歼灭国民党109师;1936年东征山西时,他担任红二师师长率部扩红近万人,他灵活机动的战术被毛主席称赞为“能打硬仗也能打巧仗”;山城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夜袭胡宗南部,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歼敌两千,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扫清障碍。
抗战爆发后,黄永胜在晋察冀根据地大显身手。1937年平型关战役中,他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团长,率部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创造以两个连兵力迟滞日军联队12小时的战例。1940年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期间,他独创“麻雀战术”,指挥四个连正规军配合民兵,在阜平地区粉碎日军三千人的扫荡,毛主席特令《解放日报》报道他的经验。
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到,黄永胜拥有深厚的革命资历,并且战功显赫,建国后他被授予开国上将也是实至名归,虽然他后期政治生涯走了弯路,但不可否定他在战争时期立下的功劳和具备的军事才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黄永胜不但能打胜仗,养猪也是一把好手,当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他养的两头猪竟然高达三百多斤,他因此被评为“养猪状元”。
不久,黄永胜接到了新任务,组织安排他开一家饭店,其宗旨是想让凯旋归来的将士能有改善伙食的地方,顺便也为当地军民生活提供方便。在黄永胜张罗下,“红星酒楼”就这样出现在根据地上,起初四周的军民都被公道的价格和美味的菜肴吸引,生意也算是红火,在大生产运动中,黄永胜开的酒楼自产自销自运营,这场“军事经济实验”看似开了个好头。
陈赓从抗日前线回来后听闻此事,便带着几个参谋到酒楼吃饭,一边吃一边夸赞黄永胜的手艺好,只是在结账时却话锋陡转:“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陈赓将军在军中一向以性格幽默著称,黄永胜看陈赓明显是吃“霸王餐”的派头,他顾及陈赓是军中威望极高的战将,便顺水推舟说:“你在前线抗战那么辛苦,第一顿我给你免单,往后可得付钱”。
这场“霸王餐”在陈赓夸赞黄永胜仗义的宣传中,根据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次日便有更多干部慕名而来,有人赊账时还振振有词:“陈旅长吃得,我们吃不得?”黄永胜无奈立下规矩:“老革命吃饭分文不收”,不料此言被添油加醋传遍军区,原本生意尚可的酒楼突然门庭若市,连三十里外的游击队员都赶来“忆苦思甜”。
当时炊事班日夜赶工也跟不上需求,账本上的赤字触目惊心,黄永胜对着空荡荡的粮仓发愁,这位曾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日军军旗的悍将,此刻却被柴米油盐难倒。更令他焦虑的是,原本用于战备的骡马被调来运粮,巡逻战士也常被叫去帮厨,就在此时陈赓再次前来道出深意:“你以为我在吃白食?我吃的是革命纪律!”
黄永胜猛然惊醒,想起军工部为制造无烟炸药,技术人员在酸雾中熬得双手溃烂,而自己却在钻研红烧肉的火候,此时他才明白什么才是当下最紧要的革命工作,这家酒楼仅开了两个月便关门大吉。在之后的百团大战中,黄永胜率部炸毁日军军列9列,缴获物资可供全军区使用半月,那间短暂存在的酒楼,像面镜子照出了革命者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