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三出生于1910年,河南修武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早年时期,李雪三主要在家乡一带求学,先后进入焦作卫辉中学、洛阳省立第四师范读书。伴随着广泛阅读进步书籍,他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逐渐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进步青年。
1928年,18岁的李雪三考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他进入西北军任职,成为一名基层军官。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战败下野,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在这之后,李雪三进入国民党26路军担任排长,并被派到江西进攻红军。
26路军在江西期间遭遇很多挫折,再加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导致26路军内部很多进步人士更希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这种背景下,1931年12月,26路军在江西宁都加入了红军。加入红军后,李雪三担任了红5军团第3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以及后续的长征,并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到达陕北后,李雪三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东征以及西征,建设与巩固了陕北根据地,同时,他也在统战、部队政治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雪三担任了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警卫营教导员、第687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计划。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军部重建,李雪三担任了新四军第3师第8旅副政委、政委等职务,率部参加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以及盐阜区的反“扫荡”,期间,他充分发动群众力量,扩大抗日武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雪三率部北上,前往东北,参加了攻克通辽、池南、白城、齐齐哈尔战斗、建立西满根据地的斗争以及辽沈战役等作战。期间,李雪三主要从事政治工作,担任了二纵第四师政委以及二纵政治部主任、39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带领部队开展“忆苦三查”,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意志,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促进了东北的解放。
东北解放之后,李雪三挥师入关,参加了平津、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期间,他继续以多种形式开展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李雪三担任了39军副政委、政委等职务,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作为进入朝鲜战场的第一批队伍指挥官,李雪三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一到第五次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尤其是指挥云山战役期间,李雪三等指挥官利用美军不熟悉夜战的缺点,一举毙俘敌军4000余人,同时还缴获大批敌军物资,创下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军首战美军并取得胜利的记录,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从朝鲜回国后,李雪三作为代表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五千多场,广泛宣传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1955年,45岁的李雪三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在这之后,他又担任了总后勤部副政委、后勤学院副政委等职务,参与领导军队的后勤工作,并在指导后勤学院教学改革、培养后勤现代化指挥与管理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晚年的李雪三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92年因病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