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气悬架这一曾被视为豪华车“身份象征”的配置,正在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一场深刻的平权运动。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4年孔辉科技、拓普集团、保隆科技三家国产厂商装机量位居行业前列,累计市场占有率已超85%,威巴克、大陆集团则位列四、五名,占据约18.5%的市场份额。

随着比亚迪开启十万元级以下的智驾平权时代,孔辉、拓普、保隆等国产厂商又有谁能引领空气悬架的平权时代呢?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为正文: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4年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81.6万辆,渗透率达3.6%,搭载量同比增长44.7%。

空气悬架正开启中国式突围。

01

空气悬架加速进入平权时代

悬架作为汽车车架与车桥之间所有传力连接装置,主要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三种类型。

随着高速NOA和城区NOA技术日益普及,主动悬架系统基于与智能驾驶系统共享传感器数据、实现车辆动力学的协同控制的特质成为智驾厂商追捧的技术新热潮。

在多种主动悬架路线中,“空气悬架+CDC+ 预瞄系统”的路线凭借成本、技术、能耗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主动悬架的主流方案。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前,空气悬架还只是富人汽车的专享。

1957年,凯迪拉克Eldorado Brougham首次将空气悬架系统应用于量产车型;丰田在1986年推出带有电控调节功能的空气悬架系统,并首次将其搭载于Supra(A70)车型上。

2000年之后,空气悬架技术在高端豪华车型中日益普及,奔驰S级(W220)、路虎揽胜、宝马X5、奥迪A8、雷克萨斯LS400、捷豹XJ和保时捷卡宴等豪华车型纷纷配备空气悬架。

由于海外车企较早涉足空气悬架领域,凭借技术优势形成了较长时间的市场垄断,这导致空气悬架很难实现价格下沉。

受益于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孔辉科技、保隆科技等国内企业打破技术垄断,空气悬架系统核心部件的价格迅速降低。

装载空气悬架的配置已成功进入20-25万元的入门级豪华车市场。

2018年,蔚来汽车的ES8作为全系使用空气悬架系统的车型开始批量交付,成功地将装载空气悬架系统的车辆价格降到50万元以内;2019年,公司ES6的量产进一步将空气悬架拉入40万元级市场。

到2021年,东风岚图FREE和极氪001的推出,让装载空气悬架车型的价格进一步下降;2024年深蓝G318更是以19.99万元的价格创下历史最低搭载记录。

理想L6、问界M9、小鹏X9、星途星纪元ET、腾势N7等车型在24年均开启了空气悬架的配备潮。

空气悬架正加速走向平权时代。

02

国产化浪潮下的竞争格局重塑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4年孔辉科技、拓普集团、保隆科技三家国产厂商装机量位居行业前列,累计市场占有率已超85%。

相较来看,威巴克、大陆等厂商份额正在迅速下滑。

在空气悬架核心部件的技术领域中,减振器、空气压缩机以及空气弹簧等部件生产工艺壁垒较高,且对行车安全产生较大影响,主机厂对产品品质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长期以来,市场主要依赖于大陆、威伯科、威巴克、AMK等外资供应商的成熟解决方案。

然而,孔辉科技老板郭川曾透露,威巴克对每款车型收取的开发费高达几个亿,这让不少原本打算与威巴克合作的新能源车企望而却步。

随着空气悬架系统的成本逐渐降低与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国内主机厂开始主动寻求成本效益更高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与此同时,过去几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工业产能减产,大量采用进口空悬方案的车企面临交车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交付进度。

低成本、本土化、稳定性恰恰是国产厂商的优势所在。

一方面,国内厂商在多年的技术突破下,空气悬架的性能已与国外产品不相上下;另一方面,外资空悬系统的开发周期往往较长,而国内厂商的开发周期与产品售价往往更灵活,也势必更受新能源车企的青睐。

造车新势力理想就广泛开展与孔辉科技等国产空气悬架企业的合作,不仅推动了国产空气悬架技术的成熟,还加速了其在中低端市场的普及。

而面对国产空气悬架厂商往往未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的生态现状,国产主机厂采用拆分采购的模式,为国产厂商提供了单点突破的机会。

当前,空气弹簧与空气供给单元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孔辉科技、保隆科技、拓普集团等企业在空气弹簧掌握了成熟的生产工艺;在空气供给单元领域,中鼎股份、拓普集团、保隆科技通过外延并购和自主研发实现了国产化突破。

技术壁垒已然消减,但并未消失。

其中,减振器作为空气悬架的核心部件,在消除振动源冲击技术、调节精度、反应速度以及使用寿命和密封技术等方面存在较高门槛,仍是国产厂商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

国产替代仍要依靠技术突围才能真正实现加速。

03

差异化竞争的多维博弈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国内汽车产业变革已经从电动化“上半场”进入到智能化“下半场”。

当前,孔辉科技、拓普集团、保隆科技这三大头部厂商正开启差异化竞速赛。

伴随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双腔空气悬架凭借多组合、可变刚度优势,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提供更好的操控性、更好的舒适性,空气悬架形态也因此显现出从“单腔”走向“双腔”的趋势。

孔辉科技凭借公司双腔空悬高集成度与定制化空气悬架解决方案能力,适配了包括深蓝G318、理想L系列、岚图FREE、极氪001等近20款车型。

此外,公司加速海外布局,2024年上半年孔辉科技已跟随中国大众进入德国大众的全球供应链,并计划在德国成立销售服务公司应对产品出海需求。

保隆科技同样较早对双腔空气悬架趋势实现精准预判,公司董事长张祖秋曾言,“将来30万元左右的车型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双腔空气悬架,单腔空气悬架则会用在更为亲民价格的车型上。”

除单腔到双腔的技术迭代之外,公司也是国内较早布局空气弹簧、电控减振器、储气罐等产品并已实现产品量产落地的企业之一,并在商乘全域解决方案上“两手抓”。

公司现有的空气悬架系统产品包括商用车空气弹簧、乘用车空气弹簧和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储气罐、空气供给单元、传感器、控制器等,现已获得岚图追光、星纪元ET等车型的青睐。

位列第二名的拓普集团凭借一体化压铸空气弹簧支座的技术创新,有效提升公司产品性能,在成本控制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截至2024年11月20日,公司累计获得15项定点,其中2024年新增12项定点,目前问界M9,小米SU7、智己LS6等车型已实现量产。

三大头部厂商之外,空气悬架赛道正在不断涌入新进入者。

24年5月,京西集团获得东风猛士下一代纯电大型SUV的AeroRide空气悬架系统订单,包括空气供应单元、储气罐、空气弹簧等,订单金额达数亿元。

中鼎股份与瑞玛精密等新势力企业均在2024年成功实现空气悬架总成产品与定点“从零到一”的突破,并正处于加速追赶状态。

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让这片蓝海逐渐泛红了。

保隆科技2023年空气悬架业务毛利率24.57%,同比下滑1.68个百分点;孔辉科技2023年净利润率不足2%,通过降价获得市场份额提升的战略下,企业正面临着利润压力。

而在空气悬架企业狂拼价格抢占市场订单之时,空气悬架出于降本压力,市场下沉速度有所减缓。

保隆科技董事长张祖秋曾表示,未来空气悬架还会向售价20万元左右的车型下沉,不过,目前来看,空气悬架依旧还是高端车型的标配,下沉速度并未如想象的那般快。

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市场之中,空悬配套的下沉仍需一定时间。

04

尾声:平权背后的产业觉醒

空气悬架的平权运动,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的缩影。

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配置价值体系,更催生出技术普惠-生态重构-全球竞争的产业新范式。

当深蓝G318以19.99万元的价格将空悬带入大众市场时,其意义已超越产品本身。

未来,这场平权运动是否会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空气悬架的“平民化”之路,又是否会越走越顺?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车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欢就奖励芯流一个“”和“在看”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