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个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是一大特色,但即便是冷食,其实也有许多样式讲究,其中比较具有鲜明特色的便是青团,有“青团糯香,岁岁念安;冷食暖心,岁岁同安”之意,所以这期寒食节插画主图以女娃蓝蓝同学和爷爷奶奶一起制作青团为主题。



寒食节最初只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踏青、蹴鞠、荡秋千、祭扫、咏诗、净肠等风俗。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有慎终追远的祭祀内涵,也包含踏青迎春的生机寓意。“寒食安康,踏青赏春正当时”,祭扫与踏青,对健康与祥和的祈愿。古风平平同学骑着他可爱的小白马,到户外踏青迎春,愿安康、愿平安!



由于寒食节最早是在冬至之后第105天,所以又称“百五节”,亦称“禁烟节”“冷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起源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等等。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在每年的初春季节,进行“改火”仪式,表示对火的崇敬和禁忌。改火说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隋唐以前普遍都认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忠臣介子推。



春秋时期,寒食节小范围流行;晋以后,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扩展到了中国各地;唐代重视寒食节,增添皇家色彩,并出现“国家法定节假日”;由于和清明节相近,从唐代起就将寒食节、清明节合二为一;



年年寒食,念念清明。宋朝沿袭唐朝寒食禁火风俗,将寒食节视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之一。元代寒食节的节日内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娱乐化的节日娱乐主题活动。清代清明节在时间、地点、规模、礼仪等诸多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定制。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并,进而被清明节取代,节俗也多被吸纳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现在寒食节已被很多人淡忘。但是追溯历史可以知道清明寒食合并,破旧启新生,愿万事顺遂。



“他乡寒食远,柳色故园新”,寒食节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循环的敬畏与希冀,既可溯古亦可焕新。在传承中融入个体关怀,方能使千年文脉持续鲜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去户外和身边人一起放放风筝,或者蹴鞠一下,愿你放下烦忧,身心自在如春。寒食节,愿心温暖,珍惜相聚时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