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生者与逝者在这一刻隔着一缕青烟对话——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死哲学:既以“慎终追远”的庄重叩问永恒,又以“杏花细雨”的温柔接纳无常。纸灰既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也叩问着生者:当生命终将归于天地,我们如何直面死亡的重量?当记忆被时间冲刷褪色,我们又如何抵抗遗忘的侵蚀?而在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哀伤与慰藉又该如何安放?
本期书单精选九部穿透生死迷雾的著作:从厨房烟火里窥见生命仪式,到千年民间信仰解码中国人的鬼神观;从“小资本主义”经济史中生死观的嬗变,到文学与神经科学对悲伤的精密剖析;从年轻人直面父母离世的心灵独白,到一场关于“理想葬礼”的先锋宣言……这些作品或扎根东方传统,或对话现代性困境,既有对东方文化中生死智慧的梳理,也有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回应,以多元视角串联起记忆与遗忘、个体与集体、存在与消逝的永恒命题。
透过它们,我们得以在追思与迷茫之间,感悟生命的意义,也窥见文明长河中,人类如何以记忆为舟、以思念为桨,泅渡永恒的生死之河。
@浦睿文化 《中国人的神神鬼鬼》
@万有引力图书 《与哀伤共处: 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薄荷实验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大学问Academics 《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
@上海译文新文本@xinwenben 《回忆》
@上海译文社科编辑室@3193550 《生死课》
@上海译文文学室@yiwenwenxueshi 《厨房》
@乐府LOVE 《我想这样被埋葬》
@东方出版中心 《死亡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