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闫雯雯
除了人类外,最会讲故事的就是水。屋檐角上一滴落水,能讲出“水滴石穿”的大道理;三尺空弦模仿出的“高山流水”,见证了伯牙子期的惺惺相惜;陆放翁就连迷路,也能让无路可走的“山重水复”,成为经典名句。
除了水之外,最坚韧的就是人类。“水滴石穿”说得不仅是水,也喻人,与之相似的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驽马十驾”......讲述的都是人类面对困难时,劈山涉水,勇敢生活的故事。
因此,当水与人类相结合,一个关于人类逆天改命,水改变流向的故事,应运而生。
近期,由封面新闻编著的《川流中国·开天河》人文丛书,经过18个月的精心打磨,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32篇精品力作 诉说大运河的欢笑与泪水
2023年5月,封面新闻正式启动“开天河”大型人文采访活动,派出多组记者,从蜀地出发,顺长江而下,来到大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一路向北,过山东、穿河北、直抵北京;一路向南,通江苏、到浙江,停泊杭州、绍兴。打捞千年智慧的遗迹,见证不断被改写的传奇。
全书聚焦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以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视角和融媒体叙事手法,深入解读大运河的起源、繁荣、衰落和复兴,涉及历史、人文、科技、生态等多个领域,旨在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条重要的人工河,从而助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该书也对中国古代漕运制度,运河沿线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进行了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历史场景之中,感受大运河的精神与文明。
在江苏扬州,我们理解了当年李白为何会“云帆龙舸下扬州”, 参观了蜀冈、蜀井,认识了千百年前扬州与成都的CP;在东平县戴村坝,我们看到了自东向西奔腾的大清河,流入梁山泊后,孕育出了108条好汉;在北京白浮泉,我们徒步丈量了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
大运河,是京杭、隋唐和浙东三条运河组成的水上高速公路,跨越了8个省市自治区,但它并未在自己流经的区域设下“结界”,而是以博大的胸怀连接起了更广阔的天地。大运河与四川没有关系吗,那么为何来自四川的金丝楠木,已经在故宫里做了几百年的顶梁柱?漂洋过海抵达澳门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两次顺大运河“北上”进京,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纽带。这些与大运河看似“无关”,但内里却息息相关的故事,也在本书中得以一一呈现。
大运河济宁段
从“运河三老”到“守闸人” 大运河的主角永远是人
大运河流淌了千年,关于这条河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它是一条人文之河,四大名著均诞生于这条河边;它是一条科技之河,北宋复式船闸比欧洲同类技术早389年,让漕船“翻山越岭”;它也是一条财富之河,创造出了临清这样“应运而生”的城市,也造就了扬州富甲一方的时代。
临清元运河
但,无论怎样的故事,它的主角始终是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是率先提出大运河申遗的“运河三老”之一,他与郑孝燮、罗哲文一起,为保护运河呼喊过,努力过,直到现在仍旧每天都要跟大运河“谈谈天”。在山东武城,已经79岁,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运河的王和平老人,每天下午都会在距离河岸只有几十米的活动中心,与村民们聊天,练习书法。
从小生长在大运河边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将大运河当做了自己的文学原乡,一部《北上》讲述了几代人的命运纠葛。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则为大运河写下了时代的注脚。“95后”藏族小伙扎西桑珠,作为新一代的“守闸人”,见证了“江南第一闸”的古今交汇。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大运河,将一切的不可能,都连成了串。在作者的笔下,也可以发现,大运河,不只有过去,还有现在,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