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间,走出时间:以终为始的生死观》
直视死亡的心理准备,向死而生的生活智慧
从“恐惧死亡”转向“接纳死亡”,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
华大集团CEO尹烨、有书创始人雷文涛等众多大咖倾情推荐
补上死亡教育这堂缺失的人生必修课
作者简介
[澳]柯林·迪克斯(Colin Dicks)
作为一名肿瘤学家,柯林医生意识到了社会关于死亡和临终话题对话的匮乏。在他的死亡教育研究项目及同事和朋友面临绝症的影响下,他用文字表达对死亡过程的看法。他希望更多人能阅读这本书,由此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对待生命终结的态度。
目前,柯林医生在阳光海岸担任放射肿瘤学家的工作。他也是“渴望理解死亡”慈善机构的创始人,该机构致力于推广死亡教育,可以通过admin@dyingtounderstand.com联系到他。
译者简介
幸幸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管理与国际贸易双学士,曾从事国际贸易十余年,后任国际之声广播电台主播七年,后现移居澳大利亚。
她是柯林医生的朋友,对其运用临终关怀理念帮助丧子母亲走出悲痛很受触动,决定翻译其著作,希望为国内的老龄化社会及临终关怀事业贡献力量,传递“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理念,帮助公众正视死亡的自然性。目前,她正协助柯林医生推广生命教育及临终关怀等公益事业。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临终和死亡的死亡教育大众通俗读物。本书通过权威视角、实用内容与温暖叙事,帮助读者从“恐惧死亡”转向“接纳死亡”,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既是个人心灵成长的指南,也是推动社会死亡教育进步的重要读物。
作为肿瘤专家,本书作者在其职业经历中多次直面患者对于不治之症和濒临死亡的真实反应,既见多了悲欢离合的情景,也看惯了生死离别的场面,于是总结出了一套面向濒死者、护理者以及更多对生死感到困惑和恐惧的普罗大众的行动指南。
本书内容不仅包含生死观等哲思层面的阐述,更涉及诸如遗嘱、遗产、遗愿、临终关怀、姑息治疗、葬礼、人际关系等具体事务的安排。
作者凭借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深刻的同理心与温和的幽默感,在书中通过娓娓道来的亲和语言,柔和地牵着读者的手,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人无法躲避的终将走向死亡及濒死状态的艰难道路,让读者逃离对死亡的恐惧,接受这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过程,从而帮助那些面对死亡的人为死亡旅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坦然接受生死、看淡生死,平和地接受走向死亡的结果。
读者对象
1.普通大众:对死亡感到困惑或恐惧的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及以上群体,希望通过死亡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追求自我成长与心理健康者,渴望通过 “向死而生” 理念摆脱焦虑,聚焦人生重要目标。
2.专业人士:医护人员(尤其是安宁疗护、缓和治疗、临终关怀领域的从业者)、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可借鉴书中案例优化临终关怀服务;教育工作者,适合用于生命教育课程设计或教学参考。
3.特殊群体: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书中具体事务指导(如遗嘱、遗愿)能提供实际帮助;经历重大疾病或丧亲之痛者,通过书中真实案例与哲学思考缓解心理创伤。
4.文化爱好者:对生死哲学、存在主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从通俗化的讨论中获得思想启发;关注社会议题者,本书可作为理解老龄化、死亡教育普及等问题的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
◎权威作者与专业背景:作者是肿瘤学家,拥有丰富的临终关怀经验,创立慈善机构推广死亡教育,兼具医学专业性与人文关怀;译者深耕临终关怀公益,翻译精准且传递本土化关怀,增强读者信任感。
◎死亡教育的系统性探讨:深刻而全面地探讨 “以终为始”生死观的通俗哲学读物,直面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提供科学且温暖的行动指南。
◎哲学思考与实用指南结合:既有生死观的深度探讨,又涵盖遗嘱、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修复等具体事务的操作建议,兼具思想性与实操性。
◎温和幽默的叙事风格:以“生死甜甜圈”等生活化比喻消解死亡的沉重感,用“牵着读者的手”般的语言引导思考,降低阅读门槛。
◎老龄化社会的刚需:针对中国老龄化趋势,为公众提供临终准备、家庭沟通等实用方案,助力社会应对死亡议题。
◎名人推荐与社会共鸣:华大集团 CEO 尹烨、有书创始人雷文涛等众多权威人士联合推荐,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共鸣。
你或你所爱的人是否正面临着临终或死亡的现实?此时你会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什么是真的?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什么对我有价值?”
这本书不仅给予你自信去谈论一个不可避免、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死亡,还能帮助你理解所面临的正常挑战,甚至让整个过程变得更易于承受。此外,当人经历困难抉择寻找痛苦的意义时, 这本书将给予人们很大的帮助。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写道:“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目录
第1章 当人生即将迎来“剧终”,我们将如何做好善终
第2章 死亡的坏名声,让我们自己制造了噩梦
第3章 我们该如何理解死亡:关于生命终局的15个思考
第4章 我们永远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
第5章 有一种煎熬是从生过渡到死的临终时刻
第6章 衰老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老去,还有空虚感和孤独感
第7章 濒死:怎样才算生命永久地熄灭
第8章 生命彻底结束时的常见症状
第9章 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情绪感受
第10章 生命尽头旅程中的恐惧、焦虑和担忧
第11章 即将告别世间的一切,我们的悲伤逆流成河
第12章 即将告别世间的一切,我们的不甘与愤怒
第13章 即将告别世间的一切,我们的脆弱与抑郁
第14章 即将告别世间的一切,我们的遗憾与愧疚
第15章 坦然接受终极的失去,让内心回归平静
第16章 向死而生,捕捉黑暗中希望的微光
第17章 用自己的方式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第18章 安排好身后事是对亲人最大的安抚
第19章 留给亲人的生命礼物:生前预嘱与遗产处理
第20章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葬礼策划
第21章 有尊严地离开:为疾病和死亡规划好费用支出
第22章 我不要浑身插满管子地死去:生命终止规划
第23章 让逝者安息:临终护理中的温情
第24章 永失我爱:如何处理好丧亲之痛
第25章 既然无法阻止生命的终结,就尽情地享受生活吧
第26章 跳出今生,走向来世
后记 为帮助更多的人理解死亡的意义
样章
中文版推荐序 1
死,不足惧
读完柯林· 迪克斯颇费心思而撰写的书稿,心头发酥。
这已经是作者写的第二部关于死亡主题的书了,十年前他出版了《关于死亡: 面临死亡时该如何生活》(About Dying: How to Live in the Face of Death),开启了与死亡的对话,告 诉读者如何直面死亡,超越死亡。两本书所传达的核心意涵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不足惧”,犹如《老子》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原意是民众如果决绝人生,生不足惜,死不足惧,就没有什么人能够征服他们的了。换一个角度看,消除了死亡这个心头大患,是一份生命的大觉悟、大解放,死,不足惧,也就不足拒,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就会翩然而至。因为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始终藏着一个死亡的黑洞,难以挣脱。
在这本书里,作者进一步阐释了“死,不足惧”的深层道理与临场应对。跟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是具备遥望死神本能的,惧死心结由此而生。如此说法,缘由大致有三点:一是迈向死亡深渊时的痛苦,包括身之苦、心之苦、情之殇、名之遁;二是生之欢愉的无限流连及欲望的纠缠,死亡降临,多少声色犬马毁于一旦,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三是对来世的迷茫,死亡如同一道旋转门,若旋进天堂固然幸运,若旋进地狱则万劫不复。不过,作为一位资深的肿瘤科医生,作者柯林·迪克斯没有像哲学家及高僧大德那般空灵地探究 生命的真谛,而是回到“生老病死”的临床境遇,由此展开“死,何以惧,继而,不足惧”的阐释。
我年轻时在肿瘤科服务过一段时间,深知肿瘤科的一大景象就是频繁面对生离死别。要知道,在40年前,肿瘤治疗手段很有限,虽然手术、放化疗的路径俱备,但疗效却不尽 如人意,三年、五年的存活率均不高。不过,足以震撼肿瘤 科医生心灵的,还不是居高不下的死亡率,而是遭逢肿瘤而丧亲的折磨。 我常说死亡有三层境遇,分别是“他死”“你死”“我死”。“他死”指的是病房里某位患者离世,虽然悲伤、失落,但不曾刻骨铭心,不久就会平复;“你死”指的是医者 的至亲挚友死于自己统辖的病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撒手人 寰,自己却回天无力,无能且无奈,无措而内疚,心头的痛楚犹如刀割,久久不能平复;“我死”指的是自己被宣判癌症缠身,疗效不彰,承受身心俱焚的煎熬。
本书卷首,约翰·克莱门茨医生感言:“即使是一名拥有50年从医资历的医生,也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准备好应对妻子短暂患病和去世的事实。”因此,肿瘤医生,以及衍生出来的 缓和医疗医生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与肿瘤疾病的周旋中,疗愈肿瘤、战胜肿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何让肿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程里“生活有品质,生命有尊严,死亡有准备”,才是职业正道。
在柯林·迪克斯医生的笔下,曲径通幽。作者不是简单地将患者与家属拖入生死教育的课堂,而是启发他们去寻访稍纵即逝的生死直觉,引领他们去品味半虚半实的死亡觉 知,咀嚼生命终末期的每一寸身心体验,医护也在与患者的 身心对话中悟出死亡辅导与哀伤辅导的原理,找到帮助将逝者”优逝”的路径与方法。首先,要跳出“心跳、呼吸停止”的死亡定义(这只是临床死亡的节点),把死亡的过程延展为“濒死、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社会学死亡”的“围死亡”认知,并于首尾两端发力:一是着力探究濒死的奥秘,揭示 “悲欣交集”的二元性;二是打通医疗与殡葬的鸿沟,将身后事也纳入临终关怀的程序之中。
在书中,作者花费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被其称为“甜甜圈”的别离节目,包括生命的回望、亲友的聚会、遗愿的托付、爱的遗产的缔结、葬礼的期待等,使得这一趟生命的远行成为一次惬意的探险。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文字是率性的,也是温煦的;时而是哲人般的温润感悟,时而是小说家般的温情叙事,时而是邻家大哥大姐般的温馨叮咛,读来不觉得是耳提面命的大师教化,而是一声声沁润心脾的医护劝慰。本书值得诸君细读慢品、掩卷回味。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中文版推荐序2
老子提醒我们:“吾有大患,及吾有身。”有身则受控于时空。 荣格却说,对生、老、 病、 死这类终极关怀问题,人类其实无能为力,只能(实际应该)寻求超越。后现代社会 科学昌明,人类却越来越努力回避曾经淡然直面的终极关怀 问题。投入无数时间、精力、金钱等几乎全部努力用于回避、 延缓老(如养生到养心乃至养神、种种抗衰老、病(如全世 界为应对痴呆症的大规模科研项目、死(长寿、养生),却徒劳无功!
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人类尝试各种应对办法。从风俗各异的丧葬礼仪(比如守七)到噩寿/福寿之分,乃至生死、 魂魄等相关各类宗教诠释;更有面对不可控之命(命缘神授 虔且敬)所作的主观、客观努力-运(寿因人择健而康);更有现代所谓“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心理学界则从弗洛伊德的截断联结到伊丽莎白· 库布勒-罗斯的五个阶段理 论(第 11 章),乃至临床心理学家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的创伤后成长/迁延性哀伤……如何调和生命的实然(死)与应然(活)?可以说,古今中外人类全部心智(心思意念)与言语、行为皆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此。与其说自 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忽视、虚无、污名、 拒绝宇宙自我后,面对死亡而无望的苦果,不如说人类须重拾理性革命前怀着 信心、盼望与热爱看淡生死的大智慧。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死亡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不过,由于主动(如全时间服侍家人) 或被动(如失智)原因,这种 人际关系会偏离“既定”轨道。作者提醒我们,在这条单行线上,每个人都必须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何利用好? 或有所选择,侧重亲情;或放弃名利,修养心力;或反思人生,直面将临的死亡;或立足当下,注重所过每日每时的质量。作者说得好,本书不仅关乎死亡,它也是一个继续生活的邀 请。虽然死亡和临终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如 何生活。 如基于道毕生发展,比如少年时发现天赋、培养兴趣、形成能力(闻道、学道、知道),以此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见道、修道、行道),到老则可以安然走向人生终点(证道、合道、得道)。
作者提出, 死亡是个精神性事件, 不触及永恒就无法进 行死亡教育。修通与整合(个人中心、社会中心、自然中心、宇宙中心)四重自我;超越时间(一生、人类、宇宙)、空间(家乡、祖国、世界、宇宙);面向孟夫子所谓终身患、儒家倡导的“止于至善”,是我们直面死亡的最大底气!整合了心脉(全人成长)、血脉(创造中以生命影响生命)、 文脉(古今中外人类从自然之书中读出的智慧)、灵脉(寻得意义、实现超越),死又何妨?我们或许既难以像庄子那般通透,自认将以大地为棺椁、夫人去世鼓缶而歌,也难以达到苏东坡的 释然(心如槁木死灰)。然向死而生,本是人一生的议题,自不能、不应亦不宜回避, 更不容否认、拒绝。何况,轴心时代先贤们给现代人的榜样: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现代旅行常在飞行。你是否意识到飞行与死亡有颇多相似点(第 8 章)? 你有没有意识到,死亡何时变得很仁慈?死亡的标准很低/不可能失败?你是否知道面对死亡的三种否 认会带来严重后果(第 6 章)? 否认不仅剥夺了临终者宝贵的准备时间和精力(接受、告别、安排),还剥夺了相关人士了解和接受真理的能力,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以致不得不付 出代价乃至造成遗憾。
很喜欢本书的书名——《走出人间(空间),走出时间(时间):以终为始的生死观》,点明人生的超越本相与慎终追远的毕生时空观。 作者用临床实践个案,梳理死亡概念(第1~3 章)、生老病死(第 4~8 章)的现代研究成果,尤其是死 亡相关态度(观念、接受度、思维方式、个人性约定)、语言(概念、理论、技术、有效沟通),知识、情绪/情感(减少死亡的痛苦、创伤、不确定性等负面联结相关焦虑、回避、恐惧,惨烈现象乃至憎恶,形成正面、直面(第9章);患者心理反应、求医行为、认知重评、基于现实的期望、濒死体验、管理感受、团队协作安排、缓和治疗(第 11~22 章);生前、身后事,尤其是法律、财产、相关费用(第 18~21 章)、意志行为的整合。当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与身临其境的决 策与行为仍有距离;但知行合一须知在前。因此,专为长期照护者写的第 22 章、为亲属写的第 23 章以及观念整合、反思、应对行为(第 24~26 章),尤其宝贵。
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道家、中医)的三魂七魄的个人观、守七等丧葬礼仪和清明节、中元节等家庭性祭奠活动设计会大大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与叙事逻辑。中国文化强调慎终追远,尤其是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特别强调人生的超越性;故儒家文化基于具身(个人中心自我)发展观,培养向善(社会中心自我、兼善(自然中心自我)乃至止于至善(宇宙中心自我)。八条目教育也基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类基本成人教育,成人后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各类社会责任。
阅读书稿,我不禁想起母亲弥留之际常说的三句话:一是用方言喊“我妈哎”,我知她痛苦至极(老人家死于肺结核, 满肺空洞,肺泡几乎失去换氧功能, 病房的高浓度氧气 面罩解决不了缺氧问题);二是说“一窝鸡要散了”,老人家的潜意识说出了一生愿景(像老母鸡用翅膀罩着亲生的五男二女、收养的两个孩子,甚至孙辈、重孙辈),我只好安慰妈妈“不会散的”;三是说“布新,让我走吧?!”我虽然研究老年心理学20余年,何敢答应?结果让妈妈多受了一周的痛苦,成此生憾事,悔之莫及!
故作序,此为序。
韩布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系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常务理事、注册工作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中文版推荐序3
当我们提及“临终关怀”,心中总会泛起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生命消逝的敬畏与不舍,也有对未知终点的恐惧与迷茫。作为一名从事生命关怀工作十余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绝大多 数人在面对临终时的痛苦与挣扎。这种痛苦不仅属于即将离 世的亲人,也属于陪伴者,痛苦是整体的。此外,陪伴者也 终将有一天会面临自己生命的终点。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推广生命关怀教育,希望帮助更多人不必等到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候才被迫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处理过往的未竟之事。现实中许多人在恐惧和慌乱中往往 措手不及,最终都留下了痛苦与遗憾。我一直梦想能有一本专业、全面且充满温度的书籍,能够探讨这一话题。
而《走出人间,走出时间:以终为始的生死观》这本书,宛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临终关怀”这一深沉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领域,也实现了我心中的一个梦想。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生命意义的书。作者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给予临终者最温暖、最具人性温度的关怀。从满足他们最后的心愿,到陪伴他们渡过心理上的难关,直到临终者的后事处理,书 中事无巨细地涵盖了安宁疗护的每一个环节,既专业又充满 温情,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另外,书中介绍了一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陪伴方式,如倾听临终者的故 事,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帮助他们坦然面对身体的变化,积极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琐事。 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死亡并非不可谈论、不可面对。只要我们勇敢地转身去探索这只“凶猛的老虎”,就会发现它其实一直像一只“温顺的猫咪”,陪伴在我们身边。
这本书也为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以及安宁疗护从业者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在专业的医疗护理之外,如何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抚慰和支持,同样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它提醒着我们,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延长生命的长度,更在 于提升生命的厚度,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正视死亡这一无法回避的归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 意义,更加懂得关爱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时每刻。
《走出人间,走出时间:以终为始的生死观》这本书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建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安宁疗护世界的大门。它让我们明白,虽然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在走向终点的路上,爱与关怀可以让这段旅程变得温暖而从容。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力量,在面对生命的终章时,以勇气、智慧和慈悲之心,平和地走完这段旅程。
李建平
生命关怀师“生死甜甜圈”生死教育顾问
金苹果全人关怀学院创办人
期待你的蜕变
让我们一起携手,彼此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