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
文化馆,一个中国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机构,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从最初面向工农大众的扫盲识字、时政宣传、读书看报、文娱活动、博物科普、问事代笔、科技卫生知识普及,俨然是兼具“图文博美”综合性功能的“劳动人民文教活动中心”,到今天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主力军,文化馆为繁荣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23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举行的文化馆工作交流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先生发表讲话时说过一段话:文化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机构,经过七十多年发展,逐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体系最完善、内容最丰富、服务最广泛的载体和平台。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点,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公共文化领域的缩影。在这段话中,三个“最”,说明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特点和优势,唯其如此,才能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公共文化领域的缩影。
与文化馆在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进程中做出的堪称“缩影”的贡献相比,长期以来,文化馆的理论研究、学术积淀和学科建设却较为滞后,与同属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力量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相比,差距明显。比如,时至今日,文化馆事业依然是在学科体系中无专业,在学术体系中无位置,理论调研专门人才缺乏,专业性著述寥寥无几,研究成果发表平台非常有限。总体上看,中国特色文化馆学的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文化馆的基础理论建设、创新实践研究与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馆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是重要而且紧迫的时代任务。
201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后,旋即组建了理论研究委员会,开启了组织化推动文化馆理论建设、学术研究的进程。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又组建了我国文化馆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的研究性组织——文化馆发展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馆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2018年以来,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先后举办了4届全国性的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从2020年开始,围绕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乡村文化建设、基层公共数字文化等重点问题设立开放性研究课题并资助研究。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文化馆协会创办了《中国文化馆》辑刊,填补了文化馆领域高层次、专业性、学术性期刊类出版物的空白。近年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一批高层次的研究力量开始关注文化馆事业,介入文化馆理论和实践研究,大学的相关学科中已经出现了以文化馆事业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一批年轻的理论研究新锐崭露头角。以上种种新举措、新景象说明,伴随着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作用的彰显,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行业“龙头”作用的发挥,伴随着文化馆理论研究的组织化推动,文化馆理论建设薄弱的现象开始改观,已经展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文化馆概论》就是在新局面显露端倪的背景下萌生动议并付诸行动的。2018年初,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开展文化馆理论体系研究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编写出一部体现时代特色、具有一定权威性、水平较高的文化馆基础理论教材。从这时起,本书的谋划和编写工作就开始起步了。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反复修订编写大纲,组织编写队伍,研讨体例和内容,多次讨论修改等过程,以及中国文化馆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和文化馆发展研究院的接力推动,到今天正式出版,已经走过了七年历程。七年磨一剑,时间不能说长,也不算短。期间正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事业快速发展,新思想、新政策、新技术、新实践不断涌现,既给我们定稿成书带来了困难,也促使我们的著述尽可能去回答时代之问、体现时代特色、反映创新发展。
本书最初的斗胆设想是编写一本“文化馆学”基础教程。编写过程中伴随着资料的发现和梳理、相关理论的涉猎和借鉴、框架体系的设计和构筑、创新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我们逐步发现,以自身现有的能力和水平,还不足以构建起中国特色文化馆学。因此,本书仍以“文化馆概论”命名。构建起中国特色文化馆学,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梦想,本书权且作为我们实现梦想征程中的一个节点驿站,我们将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提供授课课件
我们希望,与以往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同类著述相比,本书能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想、新的阐述和新的展望。在撰写过程中,我们想努力体现出如下几点主导性的思路。
一是把本书定位在文化馆基础理论、基本实践“入门式教科书”的位置上。由此出发,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梳理、界定和阐释,注重对基本工作、基本服务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了解什么是文化馆,以及文化馆在中国怎么发展演变到今天,文化馆在社会系统中承担什么功能、扮演什么角色,文化馆从理论到实践主要涉及哪些问题、承担什么职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馆服务转型升级取得了什么成果、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总之,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反映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概貌,能为形成中国特色文化馆学的框架体系、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二是把文化馆置于我国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加以审视,注重考镜源流、拓宽视野、借鉴吸收。所谓源流,包括事业发展源流、政策演进源流、实践推进源流等,基于“入门式教科书”的定位,我们想努力做到厘清问题的从来所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中国传统文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应用到本书中。文化馆特色鲜明,并不意味着文化馆在学术之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可以孤立存在,因此,跳出文化馆研究文化馆,横向的国内外比较、与相关学科专业的比较,纵向的功能演变分析阐释、时代特色描绘彰显,是我们努力追求所想要形成的特色。比如,国外“类文化馆”这个概念就是我们首次提出,我们想表达的理念是,即便是中国特色鲜明的文化馆研究、文化馆学构建,也需要有国际视野,需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三是立足新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反映新进展、体现新变化、概括新特点、展现新趋势。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进程中,文化馆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样,从理论支撑到政策保障,从体制机制到服务供给,从赓续传统到创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比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核心功能,建成人民终身美育学校的发展目标,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和社会化发展,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联盟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文化馆的职业能力、职业伦理、行业组织、标准化建设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介绍、分析和阐释,二三十年前写就的同类著述不可能涉及,而在今天则必须面对。我们努力想让本书的内容与新世纪文化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践同频共振,希望本书的内容与文化馆事业的时代发展水乳交融。
《文化馆概论》的编写和出版,是我们有关中国特色文化馆学研究进程中的一个节点。我们知道,与自认为有些许特色和推进相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多,我们期待业界同仁、广大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不断推进研究增添动力。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关注和支持,书稿定稿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慨然接受,在此一并致谢。
2024年11月改定
作者简介
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
张广钦,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
王全吉,研究馆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曾担任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
李秀敏,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嘉兴南湖学院教师。
目 录
(本文转载自“文化馆那些事儿”公众号,有修改)
编辑:Yue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