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的夜生活总带着一种矛盾:改方案到凌晨用泡脚包解乏,通宵写代码靠护肝片续命,连加班餐都开始流行点助眠套餐。
这种“边透支边补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撑起一个庞大的睡眠经济市场。
数据显示,我国睡眠产业规模已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升至 2023 年的 49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8.6%。预计该产业2030 年将突破万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打工人针对睡眠质量的一次保卫战。
如今,年轻人不再只是靠“数羊”入睡,而是选择“花钱买觉”,用各种助眠产品来拯救自己的睡眠。从传统的褪黑素、蒸汽眼罩,到高科技的智能手环、控温被,甚至ASMR声波灯,这些产品都成了他们的“睡眠神器”。
特卖电商平台唯品会的数据显示,1月以来,褪黑素销量同比上涨30%,智能手环同步增长30%,蒸汽眼罩销量同比增长19%,而男女睡裤分别增长了7.53%和8.83%。
除了助眠方式的增多,商场货架上助眠产品的花样也开始变多。褪黑素做成可乐瓶造型的软糖,睡眠喷雾印着“夜猫子专属”字样,连枕头都推出“办公室续命款”。直播间里主播展示自发热睡眠袜:“这就是物理外挂!”弹幕刷出“当代神农尝百草”“睡觉都要氪金”的调侃。
而在最近的娱乐视频里,还出现了张仲景、李时珍、老子等画像制作的养生视频,在网上获得很多人的点赞,甚至都让官方账号转发了此类养生视频。这些“数字人”用清一色的语气教训着年轻人,“凌晨三点刷短视频,还说肝不好?”
其实,睡眠问题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失衡。快节奏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手机屏幕的蓝光,这些都在侵蚀着年轻人的睡眠时间。某三甲医院睡眠科医生透露:“25-35岁人群失眠症就诊比例已从28%上升至54%,其中80%伴有焦虑症。” 年轻人睡眠障碍不仅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投射。
年轻人的“朋克养生”看似是一种自救,但真正的答案或许并不在产品上。把睡前刷手机的习惯改成翻两页纸质书,用定时睡眠模式替代深夜的短视频循环,把堆满杂物的床头柜收拾成只放保温杯和眼罩的清爽空间。
这些不起眼的日常调整,或许比任何助眠产品都更管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信号,在未来,健康产业会成为年轻人的消费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