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26 岁的程序员小陈第三次点开手机屏幕。在抖音助眠视频的ASMR 白噪音里,他机械地滑动着推荐页,直到屏幕暗淡下去、电量耗尽的提示音响起,才成为叩开睡意的第一道门铃。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揭示:互联网、体制内等高强度行业的年轻群体正陷入睡眠困境,日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通勤挤压与职场内耗构成双重“睡眠劫”。网友一句“白昼如沙丁鱼挤地铁,深夜加班似永动机”的戏谑,道尽了社畜辛酸的日常。当生活被工作齿轮绞碎,那张不足1.8米的床成了他们最后的自由堡垒。



《2025 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困境:00 后群体中超 50% 入睡时间晚于凌晨 12 点,90 后群体近半数存在类似状况,他们的主要娱乐时间集中在23点以后,这种“报复性熬夜”的现象在年轻群体里司空见惯。

工作的压力和不规律的作息,让失眠成为了年轻人的时代病症。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万亿睡眠经济。有数据显示,我国睡眠产业规模从 2016 年的 2616.3亿元飙升至 2023 年的 49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8.6%。预计该产业2030 年将突破万亿。

当 Z 世代在各平台抢购助眠产品时,他们买的不仅是“睡得好”,也是对抗失控感的心理安慰剂。特卖电商唯品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以来,平台褪黑素销量同比上涨 30%,智能手环同比增长 30%,蒸汽眼罩与女士/男士睡裤分别以 19%、8.83% 和 7.53% 的增幅成为“助眠新宠”。



除了常规方法外,很多智能科技也加入了睡眠赛道。可调节温度的智能控温被、仿人手按摩的智能睡眠管理机、甚至 AI助眠产品,都成了年轻人打响“睡眠保卫战”的秘密武器。

有机构预测,智能睡眠设备的产量在逐年递增,预计到 2027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1300 亿 - 16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8%-20%。

万亿睡眠市场繁荣的背后,折射的是年轻人集体失眠的困境。助眠产品虽能优化生理指标,却难修复被加班打乱的生物钟。或许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对无效内卷说“不”的锋芒,以及学会在深夜中关掉显示屏、放下手机,重建生活节奏的自制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