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也是春季养生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升发,肝气旺盛,但昼夜温差大,雨水增多,容易形成“外湿内滞”的体质特点。

如何在清明时节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清明养生的方方面面,助您健康度过这个重要节气。

清明节气特点:

阳气升发、湿气渐重

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此时阳气升发、肝气旺盛,气温虽回暖但昼夜温差大,雨水增多形成“外湿内滞”的体质特点。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清明时肝气达顶峰,若疏泄不及,易致气郁化火,表现为头痛、失眠等症状。脾主运化湿气,雨水增多易致湿困脾胃,出现腹胀、食欲不振。


养生核心:疏肝理气(防郁火)+健脾祛湿(防水肿、疲乏)+防寒护阳(防倒春寒)。

起居养生:

夜卧早起,防寒护阳

1. 睡眠调节:


  • 夜卧不晚于23点:顺应肝胆经循行时间,促进肝血归藏。

  • 早起宜在6-7点:晨起后开窗通风,面向东方深呼吸以升发阳气。


2. 防寒细节:


  • 腰腹保暖:穿高腰内裤,贴敷艾草暖贴,脐灸、雷火灸、温针灸,防止寒邪直中脾胃。



  • 足部驱寒:每晚可睡前中药足浴,可用“生姜3片+艾叶10克+花椒10克+藿香10克”煮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为宜。



饮食调养:

清补为主,忌动肝火

1. 三类慎食“发物”详解:


  • 温热动火类:羊肉、韭菜、桂圆(易引发口腔溃疡、痤疮)。

  • 生发风邪类:竹笋、香椿、海鲜(易诱发过敏、湿疹)。

  • 滞气黏腻类:糯米、肥肉(加重湿气,影响消化)。


2. 推荐食疗组合:


  • 疏肝套餐:荠菜豆腐汤(清肝)+玫瑰陈皮茶(理气)。

  • 祛湿套餐:茯苓薏米山药粥+炒白扁豆(需提前浸泡2小时)。


运动养生:

升阳疏络,形神兼养

1. 传统功法锻炼:


  • 八段锦重点式:多做“调理脾胃须单举”(疏通肝脾经)、“两手托天理三焦”(升发阳气)。

  • 踏青进阶法:选择坡度10°-15°的山地行走,通过地形变化刺激足太阴脾经。



2. 防关节疼痛技巧:踏青前后按揉膝眼穴(膝盖凹陷处)、阳陵泉(腓骨头前下方),每穴按压3分钟。

情志调摄:

疏泄有度,以情胜情

肝主情志,过度悲恸易致肝气横逆犯胃(表现为胃痛、嗳气)。

疏肝三步法:


  • 晨起拍腋窝:双手交叉拍打左右腋下各30次,疏通肝经淤堵。

  • 午后鸣天鼓:双手捂耳,食指弹击后脑风池穴区域,每次5分钟,清头目、降肝火。

  • 黄昏放风筝:通过远眺调节睫状肌,肝开窍于目,目舒则肝气畅。


防病要点:三防三护

1. 过敏防护:外出前鼻腔涂抹凡士林阻隔花粉,归来后用“辛夷5克+苍耳子3克”煮水熏鼻。

2. 祛湿妙招:阴雨天室内点燃苍术艾草香(苍术粉、艾绒按1:3混合),燥湿辟秽。

3. 呼吸道防护:按揉迎香穴(鼻翼旁)+鱼际穴(手掌赤白肉际处),增强肺卫功能。

中医理疗:

穴位艾灸、拔罐、药浴

1. 穴位艾灸或贴敷:


  • 肝俞穴(第9胸椎下旁开1.5寸):疏肝解郁,清明前后隔姜灸,每次15分钟。

  •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凹陷):健脾祛湿,艾条悬灸至皮肤潮红。


2. 拔罐疗法:

膀胱经走罐:沿背部脊柱两侧涂茶树精油,用真空罐从大杼穴至肾俞穴反推拉,祛湿排毒。

3. 药浴方:

疏肝祛湿浴包:柴胡15g +茵陈20g +茯苓皮30g,布包煮水兑入浴缸,38℃泡浴20分钟。

4. 气功导引:

清明坐功法:每日13-17时盘坐,左手平伸如拉弓,右手曲肘后拉,头左转吸气;反复7次,可疏通手太阳小肠经,改善颈肩腰痛。

养生药膳:

清肝健脾、祛湿开胃

1. 健脾保肝茶:党参、白芍、甘草、生麦芽、大枣各5克,乌梅1个,煮水代茶饮,保肝健脾,适合肝郁脾虚者。

2. 开胃消滞饮:山楂、生甘草、麦芽各10克,党参、大枣各5克,乌梅1个,煮水代茶饮,消食开胃。

3. 清肝明目茶:白芍、决明子、菊花、枸杞、玄参、甘草各5克,煮水代茶饮,清肝明目,适合用眼过度的患者。

4. 青团健康版:艾草、糯米(30%糯米粉采用山药粉替代)制糕,内馅改为红豆茯苓泥,可降低升糖指数,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食用。

5. 茵陈鲫鱼汤:茵陈15克+鲫鱼1条+生姜3片,健脾利湿,适合面色萎黄、肢体困重者。

温馨提醒:

清明养生需因地制宜,南方多湿宜侧重祛湿,北方干燥需兼顾润燥。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养生建议,希望您能在清明时节顺应自然,调养身心,健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气。

来源:肇庆疾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