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友学习小楷以元明清书家为师,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等,这是没问题的,他们的字用笔细腻、易于上手,打基础非常合适。不过,如果长期停留在这几位,时间长了书艺就陷入停滞,因此需要向前人继续探索。
晋唐小楷处于这一字体的金字塔尖,后世书家无不学习这一时期的法帖,它也是我们的最高追求。相比于唐代以后的小楷,唐前小楷有三大难以超越的优点:其一是笔法丰富,每一个笔画处理得都非常细致,没有直来直去的处理和片状的点画。
其二是韵致高古自然,不论是钟繇、二王,还是虞世南、褚遂良,他们的小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韵是非常脱俗的,晋人的潇洒与唐人的严谨做好了协调。其三是晋唐小楷在结字上的变化更多,没有后世小楷那种一味求工整而导致的呆板。
综合而言,如果我们能以晋唐时期的小楷为范本,不论是笔法还是气质都能有极大突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着一卷小楷真迹,名为《晋唐小楷八种》,不夸张地说,它满足了我们对于小楷的一切想象。
此作曾被康熙视为“至宝”,被王澍点评:“小楷中至宝也,千金可舍,此不可失!”将魏晋以来笔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八件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行楷《兰亭序》和《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和褚遂良的《阴符经》。每一件都是“百代之师”。
唐太宗在位期间命宫廷书家将这八件作品摹刻上石,北宋时有藏家将它们精心拓印,是为“唐刻宋拓”。《唐刻宋拓晋唐小楷八种》为纸本册页,每开纵25.1厘米、横9.7厘米,据目录可知共约60开。
此作递藏有序,先后归于宣和内府、绍兴内府、贾似道、周天球、项元汴、清内府、翁同龢等,翁氏后人翁万戈将它捐赠给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至今存于此处。王羲之的小楷继承钟繇、卫夫人又有所突破,笔画圆劲灵巧,结字变扁方为修整,而且还保留着隶书的饱满灵动,
王献之则进一步将小楷的笔画、结构变得潇洒纵逸,开创“妍美”一派小楷的先河。虞世南的小楷取法二王,用笔含蓄典雅,宋徽宗称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意思是说虞世南比欧阳询的字更耐看。而褚遂良小楷又融合魏晋至初唐诸家笔意,提按有致、法度严明,后世颜真卿、李邕、徐浩、柳公权都以他的字启蒙。
如果我们能把这部作品每一件都临摹透彻、融会贯通,书法便能超越当代,直入古人门庭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