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家推荐

金石新韵

——解隶楷之密码 铸书斋之精魂

金熙长书法:

庭院名/亭阁名/书斋名室名/琴房名/香寮名/古琴铭/砚台铭/养生堂/医馆/商号



【编者按】

金熙长以仙家书风创作当代人苦思冥想的庭院轩阁堂号及书斋名,清雅别致!

他以"以隶入楷"的独到视角,将汉隶的朴茂筋骨与魏楷的峻整锋芒,熔铸成书斋堂号。观其用笔,毛公汉简藏隶意,切锋顿挫见碑魂;品其章法,斑驳石纹化布局,苍润墨色写春秋。尤为可贵者,是令千年碑版之金石气韵,自然流淌于现代文房雅称之间。



原文标题:

金石新韵——解隶楷密码 铸书斋精魂

作者/金熙长

余尝于金石碑版间沉浸三十余载,每见仙家名碑摩崖拓本,必凝神屏息如晤先贤。余近岁以《院馆书斋名堂号》为题挥毫,非为炫技,实欲借古碑魂魄演绎今世气象,试将隶楷过渡之密码,化作当代书斋雅意。

观南北朝诸仙家名碑结体,犹见隶书遗风如老树虬枝。横画起笔处尚存蚕头之态,然收锋已露楷书利刃。余尝于“應聲”二字,“應”字上横初以隶意缓缓铺毫,至末端处又以楷意收笔,“聲”字左边以仙鹤起舞,而写到右部时忽作峭拔之势,仿佛北朝武士收刀入鞘,既有汉简之朴茂,又见龙门之峻整…。

康南海谓魏碑“体兼隶楷,笔互方圆”,诚不我欺。



余读碑时,常觉碑中某些撇捺如风中老竹,柔韧中暗蓄劲力,遂在“若微”二字长捺处,先以隶法铺毫三分,继而捻管疾出,令墨迹如雁尾掠水,半悬空中。



“書道”之“書”字上下转折处各有风景,昔年沙孟海先生论北碑“方笔为主,方圆并用”,余深以为然。书“道”字右旁“首”部转折时,先以隶书圆转笔意暗度陈仓,至走之处猝然切锋,顿生金石铿锵之韵。

这种方圆转换非刻意为之,实乃心追手摹古碑数十载后自然生发的笔性记忆。正如包世臣《艺舟双楫》所言:“北碑结字之妙,在点画荡漾处。”



墨法经营,尤见古意新裁。余以宿墨掺松烟,在“無為”之“無”字横画间制造枯润对比:下长横起笔处墨色如漆,行至中段后渐显飞白,至末笔将四点似连非连,收锋时竟有石刻风雨剥蚀之趣。这种墨韵肌理,既暗合北碑历经千年的沧桑质感,又赋予书斋名号以文脉绵长之意。黄宾虹论"五笔七墨",余于此作中特重"焦墨"与"破墨"之交叠,令每个堂号皆似从碑版中自然生长而出。



章法布局,取法碑阴错落之趣。六朝碑刻最妙处在天然排列,余将“能興”之“能〞字作二列分布,左列取纵势,右列取蓄势,“興”字中上列平正,至下列稍作欹侧。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章法,实源自对原碑阴阳面的深刻体悟——正如罗振玉考释甲骨时发现"龟甲裂纹即天然章法",北碑的斑驳石花恰是最佳的空间分割线。



余尤重气脉贯通之道。全篇虽字字独立,然以气息牵引如老藤缠树。“陽〞字左边耳字末笔回锋与右边“易”字起笔遥相呼应;“明”字中撇如定海神针,稳住左边“目”的飞扬之势。这种内在的气韵流动,正是破解隶楷过渡密码的关键:既要保持隶书的横向取势,又需建立楷书的纵向骨格。梁启超论北碑“有隶书之沉着,具楷书之生动”,余于此作中力求达到此种平衡。



款处特以行书题跋,宛如古碑侧畔后人题记。“靈”字纯用章草,“之”字化碑为草,形简线厚,这般布置,既是对传统碑帖形制的致敬,亦是对书斋文化的当代表达。

临窗展卷,但见以上诸名号如诸老仙,或倚石观云,或负手吟啸。墨色间依稀可辨汉隶之浑朴、魏楷之刚健,更兼千年金石气息盘旋其间。此非余一人之功,实乃六朝碑版灵光所钟。书道传承,正如江河奔流,后浪推前浪而水源不改。吾辈作书,若能参透此中消息,则点画俱是文脉,笔墨皆成春秋矣。



附:《隐士写庭院书斋茶室馆名堂号》之(2)作品欣赏



金熙长书法/玉衡



金熙长书法/道天



金熙长书法/宁真



金熙长书法/通灵



金熙长书法/哲处



金熙长书法/灵观



金熙长书法/师天



金熙长书法/处隐



金熙长书法/仙隐



金熙长书法/遵古



金熙长书法/复礼



金熙长书法/静仪



金熙长书法/及家



金熙长书法/帷古



金熙长书法/万宁



金熙长书法/爰典



金熙长书法/仰观



金熙长书法/应修



金熙长书法/师道



金熙长书法/穰宜



金熙长书法/福永



金熙长书法/宜君



金熙长书法/弘道



金熙长书法/灵应



金熙长书法/可得



金熙长书法/书道



金熙长书法/若微



金熙长书法/应声



金熙长书法/无为



金熙长书法/能兴



金熙长书法/阳明







欢迎使用以上书法作为斋名商号,但要配上落款,并征得作者授权,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本期编辑:梁善剑 包玉慈

图片提供:段心照

策划设计:刘永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