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数90后和00后而言,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作品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龙猫》《千与千寻》乃至近年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其独特的美学和深刻的情感世界,在全球范围赢得了极高声誉。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吉卜力”风正悄然在网络泛滥,并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用途。最新版ChatGPT等生成式工具上线后,用户不仅能模仿吉卜力风格创作动画,甚至可以将真人照片转化为“吉卜力人物”。
▲图源:berliner-zeitung
从奥地利极右翼“认同运动”成员塞尔纳(Martin Sellner),到德国选择党下萨克森州议员贝伦特(Vanessa Behrendt),越来越多右翼人士开始将自己的头像、宣传照“动漫化”,以吉卜力式的柔和笔触重新塑造公众形象。就连“重新迁移”(Remigration)这类排外标语,也被处理成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画面。
德媒评论称,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去激化”策略。而讽刺的是,吉卜力本身的美学与右翼意识形态可谓南辕北辙。从反战、反法西斯,到对工业化的批判与对自然的敬畏,吉卜力作品长期展现出明确的进步主义立场。动画《红猪》的主角甚至直言:“我宁愿做一头猪,也不做法西斯。”
▲图源:berliner-zeitung
正因如此,英国记者哈瑟利(Owen Hatherley)将吉卜力称为“反迪士尼”作品,不再是关于拯救公主和美梦成真的童话传说,而是一个以和平主义、反资本主义视角讲述战争与平民的故事。宫崎骏本人更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公开拒绝赴美领奖,以表达对战争的愤怒。《哈尔的移动城堡》也因此被视为一部充满反战隐喻的作品。
▲图源:berliner-zeitung
类似的文化“占领”并非首次。2024年德国“叙尔特丑闻”便是例子,原本无害的派对舞曲《L’Amour Toujours》,因与排外口号搭配,被改造成带有右翼标识的歌曲。德国媒体认为,这一策略的背后正是极右翼政治活动者比切克(Götz Kubitschek)所言的“自我去激化”:通过视觉符号淡化敌意、重塑形象,争取主流接受度。
当极右翼政治人物以童话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很容易淡忘他们曾表达过的激进立场。在这一点上,吉卜力风格图片的使用无疑是一种审美干预,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包装。
▲图源:berliner-zeitung
目前来看,这一现象仍处于流行文化挪用阶段,还未演变为固定的右翼象征。然而,它所展现的趋势已足够引人警惕。
据悉,吉卜力的创始人宫崎骏本人尚未对此现象公开表态。但早在2016年,他便对AI介入艺术表达提出强烈批评,称之为“对生命的侮辱”。若他看到如今的“吉卜力式迷因”被右翼政客当作审美外壳用于文化战争,恐怕只会更加坚定这一判断。
(欧洲时报德国版晓梦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经”)秉持“以报道德国经典,成报道德国经典”这一宗旨,立足德国,辐射全欧,服务华人,是德国有关新闻资讯的主要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