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颢 秋山寻瀑
沈颢(1586—1680后),字朗倩,号石天、朗道人,吴(今江苏苏州)人。补博士弟子员。沈颢风仪轩举,博雅多闻。早年薙发为僧,中年还俗。能诗歌,精古文辞及书法真行篆籀,更精绘事,深究画理,其论画源流与董其昌相同,著有名著“画尘”,与董其昌之“画眼”堪称伯仲,难分轩轾。
沈颢作画主张师自然而法古人,提倡临摹古人不在形似而在神会,“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其创见。善写山水,笔墨秀润雅逸,立壑奇突,秀骨天发,高格清标。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沈周,每自题句,多作韵语。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
沈颢擅画山水,作品有浓郁的文人气息,无论学谁的风格都能画出秀润淡远的味道。欣赏沈颢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平和与从容,仿佛万事万物都不值得牵挂,只要投身山水之中就是最大的快乐。沈颢很好地传达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引导世人享受自然的美感。沈颢皈依宗教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与理想。
这套《山水册页》每一帧看上去都显得十分秀润,虽然款识上说是临仿了历代名家风格,但看上去都是文人画的味道。这样的临仿更像是托古言志,借用古人的威望来表达沈颢自己的艺术见解。沈颢很有才华,他精于诗文,对绘画理论有深入研究。他在明末时期编写的画论在画家群体中有很高的评价。他在创作中实际上是宣传自己的艺术见解,为了增加大众的关注度,借用了古人的名气。
在用笔上和传世燕文贵作品差别很大,按照明末文人画与画工画的区别,燕文贵的作品属于北宗,不被文人画家所尊崇。燕文贵擅画北方高山,描绘雄伟奇崛之美。沈颢的这帧册页中明显画的是江南水乡,耕夫归家,属于文人画的常见题材。
沈颢在创作中不追求笔笔写真,更喜欢画似而不似的山水。比如他画山,似山非山,就像是单纯为了抒发情感而画了一块巨石,用圆润的线条勾勒出轮廓,用牛毛皴加淡墨反复皴染。欣赏沈颢的作品就会发现,他是感性的画家,他为了抒情可以打破一切条条框框。
沈颢崇尚简,他画构图复杂的作品也在尽力简化不必要的细节。如果没有结构上的细节可以删减,那么就在设色方面进行调整。这帧山水中,沈颢减少了皴擦,远景处全部用淡墨写出,画出了悠然平淡的味道。
沈颢的绘画理论写在了《画尘》中,他所提倡的用画传达诗意的美感,把人为的技巧与布置放到次要位置,追求精神上的美感直到现在也适用于创作中。
《秋山平湖》,他想要让人知道没有宋人山水,也不会有元代画家的超逸境界。相当于,沈颢用作品给人们讲述普及山水画的发展史。站在史学高度,讨论山水画的流传演变。
从《秋山平湖》可以看出来,画中的古木杂树属于元人画法,至于山石画法学南宋院体山水。笔墨运用讲究高度概括,空间处理讲究由线及面注重虚实。
研究画理,不辍笔墨,有理论能创作,这样的画家值得尊敬。沈颢认为元人山水的源头是宋画,人云亦云贬低宋代山水的艺术成就只会走入误区。意境深远的审美理念是在宋画中形成的,元代画家喜欢画杳然深远的景色也是继承前辈技法。寄情于景,诗画一体,也是从宋画中学到的。
沈颢理清楚山水画发展的脉络,笔墨上继承宋人丘壑,画中景色回归自然美。他画的是人与自然山水沟通,而不是落魄文人躲入小楼凭空臆造。画家临仿仿古,抑或写生创作,都要保持笔墨变化的丰富性。想要丰富,就要重新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秋山平湖》在构图上讲究法度,前景相对疏旷,随着空间延伸,画面变得饱满起来。通过疏密对比,让空间变得宁静深邃。画中山石古木不用颜色淡染,全靠墨色表现阴阳向背,从而有了清奇脱俗气质。这些细节都算得上经营丘壑,画出苍润浑厚气魄。
空间布置像南方山水,山石结构像北方山水。画中山水皴法介于斧劈皴与披麻皴之间。石块轮廓见棱见角,上面罩着一层水汽,蒙着一层雾气。皴法借助墨色浓淡转化,显得刚柔并济。当你被山形轮廓吸引时,就会发现粗中有细的厚重感跃然纸上。
沈颢用点厾、皴擦、渲染描绘山水的神趣。他画的山水更接近自然样貌,有深度、有广度、有重量。清代画家作品普遍缺乏这种重量感,笔下山水少了阳刚样貌。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能够继承沈颢的思想,说不定就没有清初四王什么事儿了。
笔墨在创作中地位重要,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很多画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从沈颢的画中可以看出来,笔墨是为造型服务,是为构图样式服务。由此让画面显得生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