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4月4日清明节,“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是啥意思?
今年的清明假期就要到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是回老家上坟祭祖,还是去踏青游玩呢?建议大家,如果时间允许,一定要回老家上坟扫墓,一方面是传承孝道和感恩,一方面也是获得祖先的庇佑。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累世福报”的,他走的时候不能都带走,会留下一些与他的牌位有关。因此,清明、中元节祭祖时祈求祖先庇佑,隐含“祖先积累福报护佑后人”的观念。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今年的这个时间是在公历4月4日。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不仅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的一部分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是非常重要春季祭祀的日子。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例如,在民间就有“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的讲法,什么意思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清明节上坟的由来
我国古代时,是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的,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需要后人供奉,而我们上坟扫墓就是表达追思和祈求庇佑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整修坟墓、焚烧纸钱、供奉祭品等仪式,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清明时节草木新生,同时也是农人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候。这个时候上坟扫墓,刚好把一冬天的灰尘落叶扫掉,露出新发出来的草木嫩芽,古人把这个叫作“生机”,暗合了古人“生死循环”的观念。
并且,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扫墓也暗含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的愿望。
在唐代的时候,清明节这一天,男人和女人都会带着柳枝出去扫墓,担着承装食材的盒子,挂着祭祀用的纸钱,到了墓地有的拜祭,有的将酒酒在地上祭祀,有的思念亲人痛哭,之后还要将墓上的草除掉,再添上一些新土,还要在坟头上面放上坟头纸。并且,这些祭祀仪式完成后,会和前来祭祀扫墓的人在一起进行野餐,形成“哀乐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



那么,“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说法源于旧古代时的民间习俗信仰,他们认为,人的“血亲关系”在三代以内是为紧密的,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情深意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给祖先上坟扫墓不能过于随意,要遵守一定的习俗和民间信仰,简单来说,就是一代人(如孙子辈)一般不单独去祭祀三代以上的祖坟(如高祖辈)。
当然,如果我们想去给自己三代以上的人上坟扫墓的话,也不是不可以,通常可以由长辈带领晚辈去祭祖,按照辈分依次进行,如果晚辈跳过父辈直接祭祀远祖,可能被视为破坏了规矩。
由长辈带着,一方面是尊重,一方面也是怕晚辈找不到。毕竟,有些人几年没回去,父母的坟都找起来费劲了。
不过,这种说法,都是过去的习俗和信仰了,也就不好的一面,就是可能会导致晚辈对三代以上祖先的了解逐渐缺失,不利于传承家族文化。



清明节上坟还有哪些讲究呢?
1、在民间有“上坟不过未时”的讲法,所以,我们上坟最好是在上午进行,避免下午3点以后去。因此,建议选择在上午9点到11点之间上坟最好,天气没有那么冷,露水也没那么重,也不耽误下午的行程。
2、听身边的老人们说,要不准备祭品,只烧纸钱,要拿的话不能乱拿,因为,每样祭品的寓意不一样。比如,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橘子等,寓意平安吉祥;糕点多为传统的中式点心,如枣糕、绿豆糕等;当然,也可以准备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
3、上坟在添土一般从坟墓的左侧或右侧开始,用工具轻轻将新土添加到坟头上,有为祖先修缮房屋的寓意。并且,要注意添土时不能将土撒在墓碑上,也不能破坏坟墓的整体形状。
4月4日就是清明节了,最后问问大家,对于“一代不祭三代坟”这样的说法你怎么看呢?有没有道理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