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圩“九月蒲塘有戏睇”这句民间歌谣,因每年农历九月各门各街请戏班、艺术团表演民间文艺已广为大众所周知。但是当下大部分人不知道此句出自蒲塘圩民国时期传唱极广的《蒲塘十二月生活歌》,此词只是其中一句。这首歌谣可方便侬儿用土话传唱本圩风土人情,是时年蒲塘圩人精心编写。十二月歌谣生动描绘了蒲塘圩解放以前社会生活情景,大多数月份歌词围绕当时日常生产生活所作。

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早已和民国时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人们要理解《蒲塘十二月生活歌》含义,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解读,详说这首歌谣的内涵,这又何尝不是一篇微型蒲塘乡土历史文章。原歌如下:

蒲塘十二月生活歌

◎钟承来记叙

正月新官来行礼,


二月拉牛出垌使,

三月清明煮黑米,

四月煮粥米沉底,

五月苦瓜酿糯米,

六月热头晒死鬼,

七月粽叶包糯米,

八月神童来调鬼,

九月蒲塘有戏睇,

十月鲮鱼送晚米,

十一月家家户户捣炒米,

十二月香油纸烛回厅邸。

1、正月新官来行礼

这说的是蒲塘圩新姑爷(女婿)在次年正月期间夫妻必须双双带礼回蒲塘圩娘家,通常是初二至初十前。民国时期抚康区署驻地在蒲塘圩,在圩居住的人家以当官经商为主,生活是相对不差。蒲塘圩人对待新姑爷第一次回娘家就较为隆重,设宴时要叫上自家兄弟叔侄一起来陪饮。此外,还要带新姑爷去亲戚家访亲行礼,这就是老蒲塘人说的“新姑爷上门行脚迹”。所以“正月新官来行礼”,也可以理解作为蒲塘圩女婿,蒲塘人对其是极为“上敬”的。延伸至“蒲塘圩养外甥狗”一说确也是事实,当时在圩生活条件好,蒲塘外甥在圩中生活就学较为方便,由此想来也是正常。

2、二月拉牛出垌使

此句容易理解,即开春后要开始春耕。直至八九十年代使牛耕地仍是主流。由于圩上耕牛不是很多,圩周边村落如白花村的使牛师傅纷纷出圩帮忙,通常圩上主家要备好酒饭招待。即便如此,出垌使牛耕地花费时间也颇长。

3、三月清明煮黑米

进入清明时节,就是一年二祭的春祭。蒲塘习惯用黑糯米作为祭祀供品的其中一种。黑糯米用枫叶熬制黑水再泡糯米蒸熟而成。

4、四月煮粥米沉底

农历四月正进入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部分人家只能煮米粥度日,米粥做得又清又稀,米沉在锅底,上面全是清粥水,伸捞勺下去米锅用力捞几下也不见有几粒米在勺。几碗清粥下肚,当时饱过不了一会就饿了,这就是蒲塘人常讲“吃水饱”。

5、五月苦瓜酿糯米

进入五月端午节,这也是蒲塘颇为隆重的一个节日,人们也叫苦瓜节。详见蒲塘五月节(端午)习俗

6、六月热头晒死鬼

热头即是指太阳光照。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此句形容连鬼都会晒死。

7、七月粽叶包糯米

进入七月,俗称鬼月,七月十四节是蒲塘极隆重的节日,通常在本月包米粽。用粽叶包糯米在十四节施幽,详见蒲塘七月十四习俗。

在解放前,每几年或者蒲塘人认为不太顺利遇到困难的年景,就会“打大幡”。这是一种道教仪式,目的驱灾避难,宣扬二十四孝,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蒲塘圩东北角(今大塘肚方向)夹于北寮岭和百足岭之间,从地理风水上蒲塘人认为此处易于被邪鬼侵入。所以到七月初十日在此竖起高大竹竿,挂起预告幡,开设醮坛道场。自东门开始经南门十字街直至西门北门竖立24个纸扎彩色纸人,每个纸人通常对应一个二十四孝典故。有时也会扎本地流传“泪血孝子”故事纸人,说的是母病亡时子不在身边,子归家后到母坟前伤心欲绝,痛哭无泪至眼出血。本地话形容人伤心难过也常讲:“涕哭冇出眼泪”。打大幡通常在七月十五六结束,结束时会把纸人等全烧掉。

8、八月神童来调鬼

这说的是庙宇庙诞和社头一种至今仍在流传的习俗“跳庙”。本质是请神逐鬼,祁福消灾,丰收酬神。通常在庙或社头的前面地坪空地开展,设立神台,挂神像、摆香案、摆祭品,把会场布置庄严肃穆。有时还有山歌“跳庙调”唱演。“跳庙”名堂繁多,耗时数日。

9、九月蒲塘有戏睇

九月蒲塘圩请唱戏的历史极久,规模之大,为人乐道。究其起因,乃是与蒲塘二月初十寒山诞同出一辙。九月十五为寒山三圣张大圣的诞日,进入农历九月就开始唱大戏。到了九月十四,蒲塘圩集中在这一日为大圣贺诞,这一日寒山庙、东南西北四门都同请牛戏班同日唱戏,所以又有一句老话讲“睇冇办”,形容几门同时演牛戏,无法分身睇那一出。到了新时代,不再限于唱牛戏这一形式,只要是文艺歌舞曲剧甚至广场舞都可以上演,但在开演之前都会例行先演唱传统牛戏剧目“仙姖送子”、“八仙贺寿”等等。这种形式可谓蒲塘人的创新,既兼顾传统又适应新时代潮流。



10、十月鲮鱼送晚米

进入农历十月天气已经变凉起来,正是晚春丰收时节,农忙结束后人们又要忙着去捕鱼。解放前蒲塘圩周边有十数张大小不等池塘,养有数种家鱼,这些鱼塘如今仅大塘和三角塘尚见,其余大多为填平建房。家鱼中白鲮鱼是最不耐寒的,遇到霜冻温度只有几度的天气就可能大面积死亡,所以人们必须在这段时间捕捞白鲮,避免损失。白鲮大批捕捞上来后,一部分自己做鱼干或鱼鬆等等,另一些会卖或送人。因鲮鱼刺多,人们把鱼去肚翻炒一下捣碎,和晚春糯米一起下锅炒熟吃,这样做法现在看不到了。捕捞鲮鱼需要亲戚朋友一起来帮忙,捕后主家要分一些鱼给众人。所以在时年干塘捉鱼成为人们憧憬的事情。到了这个时节有一盘鲮鱼“送”晚春米的一餐饭就再好不过了。

11、十一月家家户户捣炒米

到了十一月天气较为晴好干燥,雨水几乎没有。人们要早早准备年货过大年了。蒲塘较为知名的白糤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做。家家户户就要先捣炒米,然后炊熟做成圆饼状再晾晒干,这就是白糤胚。白糤胚在接近年节时油炸后就是成品了。

12、十二月香油纸烛回厅邸

进入一年最后一个月,有灶君上天,大年卅拾,新年等等节气,就必须提前置办好香油纸烛(即仙香、蜡烛、纸宝、炮仗)。在蒲塘圩建有宗祠的人家不多,大部分为厅邸,即在客厅设有香炉和堂幅。所以当香油纸烛置办好回厅邸就是要过大年了。(完)

十二月生活歌叙述者:钟承来,蒲塘西门人, 男 ,小学文化。上述歌谣在2009年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时,由钟孝科2009年3月录于蒲塘圩。钟孝科,蒲塘东门人,时年在蒲塘塘供销社工作 。

创作有类似于《蒲塘十二月生活歌》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今城北高山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进入新时代,蒲塘人是不是又该应景重写十二月生活歌了?

蒲塘年三十“灶君”下天与春节、压岁钱习俗

蒲塘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习俗

蒲塘冬至节习俗

蒲塘九月重阳节习俗

蒲塘中秋节习俗

蒲塘七月十四习俗

蒲塘五月节(端午)习俗

蒲塘挂灯习俗

春节过大年习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