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月4日就是今年的清明节了,实际上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只是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了解了,它就是寒食节。

而在古代的时候,寒食节比清明节重要的多,在当时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而已。


只是在唐朝的时候,清明才“反客为主”了,取代了寒食节,然后让寒食节就逐渐被淡忘了。

那么寒食节是怎样一个节日,又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就是说寒食节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只能是吃生冷的食物。

而这样节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子推说”流传最广。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饥寒交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他喝。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论功行赏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与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经人提醒,才想起了介之推,幡然醒悟之后,亲自去请介子推来辅助自己。


然而,介子推此时已经无心功名,坚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他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寒食节由此而来,并且以后成为了我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的寒食节也是有不少习俗的,其中第一个就是“禁火”,。

“1要禁”指的是禁火。这是寒食节最为核心的禁忌。古人认为,火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寒食节禁火,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对介子推的缅怀。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苏轼曾在词中写道“且将新火试新茶”,形象地描绘了寒食节后人们重新生火煮茶的情景。

“2要吃”,一是吃青团。青团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艾草汁揉制而成,内馅多为豆沙等。

青团色泽翠绿,口感软糯,散发着艾草的清香。它不仅是寒食节的特色美食,更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的延续,吃着青团,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吃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由面粉制成,细如发丝,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在寒食节吃馓子,有着生活富足、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有些地方,则是这一天要吃野菜,毕竟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夕,此时草长莺飞,很多的野菜也长出来了,此时是最鲜嫩的。

“做3事”首先是祭祖扫墓。

寒食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人们带着鲜花、纸钱等物品来到祖先墓地,清扫墓地、献上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慎终追远,不忘先辈。

其次是踏青赏春。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人们走出家门,来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享受春日的美好。

最后是插柳。

人们会在门前或屋檐下插上嫩绿的柳枝,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也寓意着迎接春天、辟邪祈福,为家人带来平安。

在当时不仅要在坟头插柳,房前屋后也要插柳,还有戴柳枝的习俗,就是用柳条制作帽子,或者是手环戴在身上,也有辟邪祈福的寓意。

寒食节,这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节日,虽已不如往昔那般热闹,但那些习俗依然在岁月中闪耀着光芒。

它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先辈的教诲,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老的节日习俗中汲取力量,为家人祈福纳祥,让生活充满温暖与希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