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因为深入敌腹地区,孤立无援,所以变得举步维艰。
为了缓解他们的作战压力,毛主席当即命令华野南下渡江,策应兄弟部队作战。
然而,这一指示却遭到了粟裕的拒绝。
毛主席一开始还耐心地劝告,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主席便也来了气:“如果你觉得困难,那我们可以考虑另换指挥!”
面对主席的怒火,粟裕作何反应?他又为何始终坚持不南下呢?
主席的信任
在1961年,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访华时,毛主席曾骄傲地向他介绍道:“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他的名字叫粟裕。”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公开对外国人表示,自己对于一位将领的满意。
其实主席喜爱的将领有很多,但在这么多强兵良将中,主席却唯独只提到了粟裕,可见对他的器重。
毛主席对于粟裕的欣赏,不仅体现在他的忠心耿耿、一心为民的品格上,还体现在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指挥能力上。
可以说,粟裕是唯一一位不靠资历,只靠军功进入大将之列的将军。
当年初出茅庐的他靠着一场天目山战役便让主席刮目相看,主席甚至还作出了设想:“这个粟裕,将来能统领四五十万的军队!”
没想到,一语成真。
在近四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歼敌三万以上的有38次,而粟大将便指挥了12次,占将近一半;
而歼敌五万以上的有23次,而粟大将指挥的有8次,占了超过三分之一。
正因如此,主席对粟大将越来越信任。
一般来说,一军之统帅更喜欢属下是完全听从于自己的,就像老蒋一样。
他器重的手下大多都是陈诚、刘峙等资质平庸之人,像孙立人、卫立煌等真正有实力的人反而不受他待见。
只是因为一些人绝对服从他,一些人会“忤逆”他。
但毛主席却不一样,他欣赏粟裕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并非看重他能歼灭多少敌人,打多少场胜仗,而是更欣赏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机断作战的胆识。
曾有很多次危急时刻,粟裕都提出过与中央不同的重要意见,而主席最终也都尊重并支持了他的想法。
大胆直言的粟大将
粟裕第一次提出不同意见是在1946年。
当时全面内战刚刚打响,老蒋首当其冲的目标便是距离南京最近的苏中解放区。而驻守在这里的正是粟裕的部队。
敌人大举压境,中央考虑到华中野战军很有可能承受不住,于是便建议粟裕出兵淮南,转到外线作战。
当时任谁看来这都是最佳的作战方案,然而,粟裕却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拒绝了上级的安排。
他认为苏中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我军可以首先在苏中打一仗看看效果。
况且敌人现在仗着人多势众,正是轻敌冒进的时候,我军也可以趁机引诱将其分割,再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
不过当时他提出这一决策时,并没有太多人看好他。毕竟往常在面对敌人几乎是碾压的兵力时,我军大多时候都会以转移为主。
只有毛主席在看了电报后,认真分析了他的作战方案。最后,主席认为粟裕更熟悉前线情况,最终决定将指挥权全权交给他。
就这样,粟大将打响了自己的“成名仗”。
在苏中战役中,他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打出了“七战七捷”的漂亮成绩,并一举歼敌5.3万人,彻底粉碎了敌人想在三个月内占领全国的计划。
捷报传来后,毛主席颇为高兴。他在8月28日向各战略区首长发去了电报,推广了“苏中经验”,并号召大家向粟裕学习。
也正是有了主席的信任和支持,粟裕此后在战场上便放开了手,开始自由发挥。
此后他也多次因为形势临时改变作战计划,而毛主席也一一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唯独有一次,毛主席因为粟裕不肯执行命令,对他发了一次脾气。
“千里马”遇上“伯乐”
那是在1947年,随着我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老蒋不得不将全面进攻改成重点进攻陕北、山东等地。
在这种危急关头,毛主席以高远的军事目光提出了“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方针。
其目的就是将战火引到蒋管区,在敌人的心脏上狠狠插一把刀,缓解陕北的作战压力。
就这样,刘邓大军费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大别山。
然而,此时危机并未解除。
由于我军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行动,极难建立起群众基础。由于缺粮少药,我军的处境开始变得日益艰难。
由此,毛主席便又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渡江作战,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作战。
然而,此时粟裕其实已经察觉出,我军如今已经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的地位,不如集中兵力在江北打大仗,将敌人的主力全都消灭再进行渡江。
况且江南多水网,敌人又大多都是机械部队,即使我军渡江敌人也不一定跟着南下。
之后他便将自己的意见送到了中央,并在电文末尾写上了“斗胆直陈”的字样,以表达自己的慎重。
若是搁在以前,毛主席大概率会让粟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只是这次事关全局的走向,并且刘邓大军的情况也非常紧急,必须立即想办法解决。
在一番思考后,毛主席还是决定坚持原来的决策,让粟裕率兵南下。
粟裕也知道再抗命也不好,于是他便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着手准备渡江方案,一边研究改变刘邓大军形势的最佳方案。
等过了两个月后,他向刘邓两位首长征得同意后,便又再次向中央提出了“暂不渡江”的提议,力荐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毛主席没想到粟裕竟然还有这个想法,于是当即将陈粟二人召到了中央驻地,让他们亲自汇报。
1948年,粟裕两人到了河北后,毛主席便单独找了他们谈话。主席为他耐心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试图劝说他改变主意。
但粟裕也有自己的观点,两人一来二去争执不下,最后主席直接冒了火,随即大怒道:“你如果感到困难,我们可以另换指挥!”
粟裕也是第一次见主席如此生气,当即也沉默了,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毛主席生过气后也冷静了下来。看着往日意气风发的爱将,如今为了战事也熬红了眼睛,一脸憔悴的模样,主席也不由升起了一丝心疼。
之后主席连忙召开了中央集体会议,在参考了其他领导的意见后,又仔仔细细地研究了粟裕的方案。
最后,毛主席决定同意粟裕的决议,推迟渡江计划。
也正是有主席的包容和支持,粟裕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不久,华野便以极大的优势赢得了豫东战役,并一举消灭了9.4万敌军,创下了我军空前的战绩。
其实粟裕打这场仗时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的,那时有很多同志都认为他太大胆。
但就像一位东野首长说的那样,粟裕一直战斗在敌人腹部地区,他只能在绝路之中寻找出路,不大胆是不行的。
而他也凭借着一场场“神仙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都说粟大将是“战神”,但要知道千里马必须有伯乐赏识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而对于粟大将来说,毛主席就是他的“伯乐”,一个能看见他,并无条件信任他的伟大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