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山西巡抚选派五十名本省学生公费赴日本留学,其中有三个洪洞人,分别是洪洞温寿泉、李大魁、赵城张呈祥。
清政府这种举措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旨在“师夷长技”,待他们学成归来为成为一名封建主义的接班人,为自己的王朝续命,之所以选择日本,一是因为日本与中国情形类似,颇有可借鉴之处。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当时去日本留学可以免签,同时路途较短,成本略低。国弱民穷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让满清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批批的青年俊才,祖国花朵大多数都被孙中山、黄兴打包带走,“拐”到了同盟会,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主力选手,比如,开篇提到的这三位洪洞老乡。
温寿泉,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人,在此后延绵几十年的国民革命风潮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曾在山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父亲过寿时,两位民国大总统联名送上贺寿匾额。解放战争中,又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不朽功勋。他家的大院曾经常驻过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左权、邓小平、朱瑞、陈赓、耿飚、罗瑞卿、彭雪枫、杨成武、杨得志、杨勇、刘亚楼、谭政、肖华、舒同这一连串闪耀光辉的姓名,朱德、彭德怀曾在这里教学授课、打篮球,《游击队之歌》在这里诞生。
1904年秋,温寿泉以陆军武备学堂的身份赴日留学,同行之人中有山西五台人阎锡山。1905年8月13日,从欧洲赴日本的孙中山在东京对中国留日学生发表了抛弃君主立宪、建立共和国的演说,振聋发聩,温寿泉大受鼓舞。七天后,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十七省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数百人参加了同盟会。经谷思慎介绍,温寿泉同阎锡山等首批入会,同时加入“铁血丈夫团”。
1909年,温寿泉、阎锡山等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省。11月,参加清廷陆军部在北京召集的归国士官生会试,名列优等的温寿泉被赏赐炮兵科举人并授予副军校(中尉)的军衔,后升为督练公所督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他的学生中有一人名叫傅作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遽然而起,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其中主力以中层军官,各省军校教官为主,这些人多是同盟会成员,温寿泉便是其中之一。武昌打响之后,温寿泉、阎锡山、黄国梁、赵戴文等人在温家谋划起义,商量到五更天还未决断。此时,温寿泉的老亲父温必得说了这样一句话:“势在必行,不行事而泄,诸君将束手受缚矣!”。一语惊醒梦中人。
10月29日凌晨,温寿泉与阎锡山等革命志士率先发难,起义部队先后占领藩台衙门、巡警道、抚署,斩杀山西巡抚,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陆钟琦。当时的陆家只有一个陆钟琦的小孙女活了下来,她叫陆士嘉,后来成为世界流体力学专家,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者之一,也是高晓松的外婆。
辛亥太原起义取得成功。同日中午,温寿泉、阎锡山等在咨议局开会,时年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30岁的温寿泉为副都督。11月上旬,组织山西军政府,军政府下设军政、参谋等七部,温寿泉兼任军政部部长。原太原南门承恩门更名为“首义门”,由赵城张瑞玑题写匾额。
太原起义成功后,引来了清廷的反扑,清政府命令第六镇统制,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带兵入晋。吴早年加入 “兴中会”,素怀革命大志。11月4日,吴禄贞到娘子关,同阎锡山、温寿泉等密谈,决定组织燕晋联军,公推吴禄贞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阎为副都督兼副总司令,温寿泉为参谋长,准备北上攻取北平。11月6日晚,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刺杀,燕晋联军失败。11月13日,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5日,娘子关失守,阎锡山弃太原北上到了晋北、包头。温寿泉留守太原,坚持斗争。
此时,赵城广胜寺周边的青帮、哥老会成员正在聚众准备响应太原起义,恰逢温寿泉派遣的洪洞人郭寿元前来招募新兵,他与洪洞帮会老大宋煜,赵城帮会老大姜某一起为到广胜寺动员会众参军,为太原输送新兵2240名,成立了独立炸弹营,号为霹雳队,成为保卫太原的主力。
清军节节进逼,为保存实力,温寿泉率部南下,计划到平阳府与先遣部队会师。在洪洞同南下的民军会合后,12月27日抵河津。此后,温寿泉赴西安会晤陕西都督张凤翙,请其出师河东及商讨购借武器弹药等事。随即,陕西革命军东渡黄河,进蒲州,1912年1月1日,光复运城。2日,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温寿泉以军政府名义任命各级官吏,遴选同盟会会员接替各县知事,宜布豁免旧欠钱粮,释放在押犯,取消县衙三班六房,废除跪拜礼节及县官坐轿出衙鸣锣开道等恶习。
山西革命初具成果,阎锡山便暴露了反动军阀的本质,转投袁世凯,温寿泉不屑与之为伍。1912年4月4日,阎锡山出任山西都督,力邀温寿泉回太原共事,温从大局出发,率部返回省城,出任副都督兼军政司司长。
1912年9月19日上午,孙中山先生在山西大学堂各界千人欢迎大会上演讲时总结说:“……广东为革命之最初省份,然屡次失败。清政府防卫甚严,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孙中山先生盛赞山西响应南方起义,牵制清军南下的历史功绩,肯定了太原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1913年,适逢温寿泉父亲六十大寿,温家收到了一块贺寿匾额,落款的前两位赫然是两位大总统,一名孙中山,一名黎元洪,接下来的黄兴也是中华民国的创建者、最高元勋,后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首,山西都督阎锡山排在黄兴的后面,接着才是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和同盟会的元老王国祜。
1920年后,温寿泉离开山西。1923年任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1925年任临时参政院参政。1927年9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陆军部中将参议。1928年,出任河北省政府委员,1929年兼建设厅厅长。1930年,阎、冯联合反蒋,阎自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温寿泉任总参赞。“七七”事变后,温去重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曾多次利用其旧有关系,威逼利诱,要其执掌山西作傀儡,温寿泉坚决不当汉奸,予以严词拒绝。1947年9月,被聘为国民党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委员。
温寿泉革命半生,意志坚决,眼见国党内部逐渐腐朽堕落,辜负初心,便早早与共产党人来往密切,守望相助。他的故居宅邸,辛村乡白石村温家大院在1936年红军东征时便已作为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地。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南撤到临汾一带,343、344旅就驻扎在白石村,旅部设在温家大院,同年12月,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也在邓小平的率领下从晋北转移到洪洞,驻扎在白石地,学校校部也设在温家大院。这期间,白石村风云际会,将星云集,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在洪洞马牧一带,为提高随营学校师生的政治与理论水平,朱总司令、彭德怀等也经常住在白石为随营学校师生讲授时事、军事。业余时间还与随营学校师生打篮球、做游戏。总部转移前,还专门为白石村小学送去难得一见的风琴与篮球架,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故事至今仍在白石村广为流传。还让白石村自豪的是著名的《游击队之歌》就是贺绿汀同志在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115师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并在随营学校开始首唱,一直唱响全国。
温寿泉后来赴北平任傅作义的高等顾问,期间掩护和营救了王世英、刘少白、刘亚雄等许多共产党人。1948年,解放军解放北平期间,温寿泉利用同傅作义的师生关系多次议论时政,商讨对策,积极推动傅作义弃暗投明。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温寿泉随傅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第一届山西省政协委员,受周恩来总理邀请,任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如今的温家大院由洪洞民营企业家胡天定个人筹资上千万元进行修缮、扩建,依据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红色革命资源初步形成了一个红色资源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民居建筑风格与现代展馆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