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4月5日。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于四川绵阳,宋哲元不知道了解他的朋友多不多,他的一生堪称悲情。

曾经10万雄兵虎踞华北长刀斩日寇,因为尽忠最后无奈落寞。 他是冯玉祥的手下,国民党高级将领,出生在1885年10月30号,1940年4月5号去世。

他的墓就在绵阳市富乐山宝盖峰,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曾经集军政要职于一身,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也被认定还是一个抗日爱国将领。

据说宋哲元年少有侠气,民间流传的他武术书籍,习武使枪弄棒。长大之后,在村里边儿的私塾还教过穷苦人家的孩子,是分文不收。后来他下决心在军中成就一番事业。

在1911年,他在北洋军阀的军队里摸爬滚打,碰到了冯玉祥,从这年开始呢,宋哲元成为了冯玉祥很器重的一个得力的下属。所谓时势造英雄,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冯玉祥逐渐成为当时屈指可数是一个军阀巨头。

他麾下部队作战比较勇敢,冯玉祥的西北军中最能征惯战的将领被称作是西北军13太保,宋哲元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佼佼者。

中原大战前夕,宋哲元已经是冯玉祥的绝对心腹,而且是西北军集团军。总司令逐鹿中原宋哲元是西北军之中的主心骨。尤其在冯玉祥被蒋介石软禁的时候,宋哲元是扛起整个西北军的重担合纵连横。

1930年1月,中原大战胶着局势被打破,张学良带着东北军入关,他说是要调停但是原有平衡被打破,胜利的天平 偏向蒋介石。这时候冯玉祥怎么办?找个地方笑声,诶呀,做寓公还是可以的。但宋哲元没办法,败军之将走投无路。

他的一个至交好友叫“萧振瀛”,给他出谋划策。顺便说一句,宋哲元心腹智囊有2位:一位就是“萧振瀛”,另一位叫“秦德纯”。

萧振瀛出主意说你看啊,冯玉祥是大势已去,蒋介石成为国内的主要力量,再跟以前一样反蒋肯定不行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拜。以前,宋哲元人在西北军,兵强马壮,可以目中无人,现在不行需要学会低头,想东山再起,最直接的就是投靠蒋介石。

但宋哲元刚刚反蒋失败,那就找个办法绕个圈子吧,没有直接找蒋介石。找的张学良,当时北方除了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残存的西北军阎锡山。张学良说,宋哲元可以看着阎锡山为东北军算打先锋,说动了张学良。

所以,同意让宋哲元收拢残部也算是寄人篱下,但还是保住了自己的有生力量。1933年,日本军队出山海关,对华北虎视眈眈。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吧确实不想和日本军队发生冲突,但是人家想打你不打也不行。



长城会战打到最后就是长城古北口战役,那是蒋介石嫡系,喜峰口是宋哲元的29军。要知道当时29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好多士兵没有枪就得使大刀长矛。

真要有枪有炮用的着大刀吗?经此一战,蒋介石意识到这是一支在华北为自己挡刀的部队。所以长城会战之后,蒋介石有意让“苏珍缘”去和日本人周旋,宋哲元得以在华北站稳脚跟。

说到底,他是蒋介石和日本人博弈的一个棋子马前卒。 宋哲元在华北一度声势很大,还扩军拥兵10万,堪称是一方诸侯,但实际上也处处被牵制。


夜袭喜峰口日军,29军大刀队

他之所以能在华北站住,一方面蒋介石想让他在前面替自己对付日本人,而日本人也想策反他。因为他不是蒋的嫡系,有没有可能倒过来?如果那样的话,华北就是第二个满洲国了。

所以,宋哲元看起来在华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实际上是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彻底撕下伪装,全面侵华。他们警告宋哲元29军撤走,那怎么可能,祖宗的疆土怎么能拱手让人。

况且你让宋哲元走,他往哪儿走啊?但是确实没能挡住日本人的进攻,佟麟阁、赵登禹壮烈牺牲。 这支部队是一退再退,伤亡惨重。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通过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之后的蒋介石发布告全体国民书,公开表明态度就是团结抗战。但是到了1938年,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全民抗战的热情,宋哲元轰然病倒。

再也无法上前线杀敌了。病重之际有2件事儿放心不下:一是前线抗日的战士。另一个就是当年华北丢失的责任归属。

宋哲元到死都念念不忘当初蒋介石发给他的电报信件蒋让宋哲元“全权处理,而由中央负担一切责任”。到1940年,宋哲元已经半身不遂了,在临死之前,强撑病体看了张自忠发给他的最后一次和日军作战胜利的电报,很快撒手人寰,终年是56岁。

他去世之后,曾经29军的老部下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送的挽联:“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
志,感知己报祖国此身尚在决不苟富贵惜生命而存”。

他死之后,国民政府下令追赠“一级陆军上将”。

朱德、彭德怀赠宋哲元将军挽联:“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作者:剧柏含 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