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之后,蒋介石就找到曾经作为自己八大金刚之一的陈继承,对其秘密嘱咐道:把你放到华北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替我看好傅作义。然而没想到几年之后蒋介石再次找到陈继承对他说道:你先停一下在北平的工作吧,从北平城离开,有别的任务交给你。
蒋介石下令让陈继承离开华北纯属无奈之举,如果条件允许,他当然要在傅作义身边安插一个自己的眼线,时时刻刻关注傅作义的行动。且不说傅作义本人对国民党忠心与否,即使是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就显示傅作义身边暗流涌动,不得不防。然而随着战局的焦灼,再将陈继承这样一个大眼线放在华北地区将会进一步掣肘傅作义的军事行动,到时候平津地区的形势将更加对国民党不利,也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原因,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将陈继承暂时从华北地区调离。
在蒋介石心中他一直认为傅作义肯定是对自己有感情的,当初傅作义在阎锡山的晋系军队体系下过得并不容易,是自己支持傅作义一步一步逐渐脱离阎锡山的控制,从而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绥远系军队。可以说如果不是当年蒋介石的支持,傅作义究其一生也只能是阎锡山麾下一个军长罢了。
然而人心中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算盘,账怎么算,只有自己心中清楚。傅作义在30年代抗日战争中在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下,逐渐脱离了阎锡山的控制,从而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绥远系部队,但是这其中的过程很大一部分都是傅作义带领麾下部队35军一步步打出来的。至于蒋介石的帮助,只能说是顺水推舟,即使没有蒋介石的支持,傅作义带领35军另立门户也是早晚的事情。毕竟以阎锡山这样一副精打细算的面孔,是不允许傅作义这样骁勇善战有野心的将领在自己手下待长久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傅作义做出了重要贡献,绥远地区的抗战几乎就是其带领麾下35军一力支撑起来的,从而为中国北大门的抗日战争打开了新局面。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傅作义在北方地区又成为国民党重要的战略基点,在解放战争相当一段时间中,傅作义所带领的部队也成为解放军在华北地区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也正是因为傅作义极为难缠,所以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部队才会按照命令挥兵入关,帮助华北地区解放军开始进行平津战役。如果不是东北部队的到来,平津战役还真打不起来,傅作义更是成为华北地区解放军极为头疼的存在。
即使傅作义打起仗来有两把刷子,而且麾下绥远系部队骁勇善战服从指挥,是一支极为强大的生力军,但是面对国共之间的战局中,傅作义一人之力根本无法盘活全局。傅作义不得以一方面带领自己麾下部队在前方和解放军作战,同时还要提防着内部蒋介石属下的嫡系中央军在背后搞自己的小动作,尤其是作为华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陈继成更是遵循着蒋介石的指示,时时刻刻在背后搞傅作义的黑材料,准备拆他的台。因此在中央军的掣肘下,傅作义即使能力超群也没有办法打开更大的局面。
时间来到1948年,此时国共双方战况发生巨大转变,辽沈和两淮一带国民党部队已经处于被动局面,这个时候如果华北地区不能够撑住,那么国民党在大陆的整体战局将全部崩溃。这种时候自然不能有影响作战的情况发生,蒋介石也决定全力支持傅作义的工作,于是无奈之下只能将陈继承从华北调离,让傅作义可以专心指挥作战,同时麾下中央军也全部听从傅作义的指挥。
只可惜老蒋觉悟的时间太晚,1948年他将陈继承调离已经无济于事。此时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国民党败局已定。平津战役中即使傅作义收缩部队和解放军形成僵持局面,不久之后东北野战军入关,隆隆的炮火中迎接的将是新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