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晬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臞仙书。
北园的茶树,挺拔秀丽,繁茂葱郁,如森然排列的君子;南涧的流水,清冽澄澈,水声清脆,涓涓流淌不息;东山的石头,坚实沉稳,温润如玉,敲击时铿锵有声;那渠边之人,清瘦带酸涩之气,孤傲而立,胸怀狂放不羁。
用东山的石头,击打燃起炽热的火焰;取南涧的清水,烹煮北园的好茶。若非深谙茶道之人,见此情景只能攥拳缩袖,不敢贸然参与!这原是隐逸山林的高士生活,是超脱世俗、孤傲玩世的风雅之事,岂能与庸俗之辈共论?
我(朱权)效法古人,举目望青天,汲清泉烹活火,自谓此中可与天地对话以开阔心志,借水火调和以契合内修之功。如此饮茶,不仅是为清心,更是将心神寄托于茶灶之间,于修养之道大有裨益。此中真意,岂止是“清净”二字可尽言?
——涵虚子臞仙(朱权别号)撰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曰茶、曰槚、曰蔎、曰茗、曰荈。一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曰:“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茶这一物,能激发诗兴,让浮云山河为之动容;能驱散睡意,使人忘怀天地之形骸;更能助长清谈雅论,令万象在寒意中惊现——茶的功用何其广大! 茶的名称有五类:茶、槚、蔎、茗、荈。另有说法称,清晨采摘的称“茶”,傍晚采摘的称“茗” 。饮茶可通利肠道、清除积热、化痰理气、提神醒脑,还能解酒、消食、去烦腻、助雅兴、爽精神 。它得春阳之精华,居万木之魁首,兴起于晋代,至宋代蔚然成风 。
唯有陆羽深谙品茶之妙,著《茶经》三卷;蔡襄作《茶录》两篇,传承茶道 。陆羽崇尚古法,将茶制成末状,再压成膏饼。到宋仁宗时,茶饼更发展出“龙团”“凤团”“月团”等名目,掺杂香料、饰以金彩,虽华美却失了茶的本味 。然而,天地万物各循其性,茶的本真莫过于以叶烹煮,顺其自然之性 。
我(朱权)因而革新烹茶之法与茶具形制,自成一家,专为那些餐霞饮露的隐逸之士共乐此道 。虽设茶具待客,却不流于世俗应酬,而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或在泉石松竹间,或对明月清风、明窗净几,与知己清谈玄理、参悟造化,借茶涤净心神、超脱尘世 。
命一童子设香案、置茶炉,另一童子取茶具,以瓢汲清泉入瓶烹煮。将茶碾为细末,过罗筛后,待水沸如蟹眼,按宾客人数取茶粉投入巨瓯,置于竹架之上,由童子奉茶献客。主人起身举瓯敬客:“以此清茶畅抒胸臆。”宾客接瓯回应:“唯此可破孤寂烦闷。”饮毕,童子收瓯退下。久谈情深,礼数尽至后,便抚琴对弈。正如黄庭坚诗云:“金谷看花莫谩煎” 。
卢仝曾饮七碗茶羽化登仙,苏轼却三碗即止;我饮一瓯便觉通灵达道。若二老泉下有知,必会拊掌大笑,而旁人闻之,恐笑我迂阔不羁 。
【品茶第一】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茶叶须在谷雨节气前,采摘“一枪一旗”(一芽一嫩叶)的初生茶芽,直接碾磨为茶末,而非效仿宋代将茶蒸压成膏饼。若掺杂香料,不仅破坏茶叶天然本性,更会掩盖其本真滋味。上等好茶的标准是:入口清冽甘甜,香气幽长,饮后回甘持久,能提神醒脑。唯独山东蒙山的石藓茶,滋味超凡脱俗,堪称仙品,绝非寻常花草可媲美。
茶虽为世人不可或缺之物,但其性寒凉,无病痛者不宜过量饮用。
【收茶第二】
茶宜蒻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蒻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则不宜。
茶叶须以蒻叶(一种柔韧的植物叶)包裹储存,环境需温暖干燥,切忌潮湿阴冷。若需焙火养护,可用木制双层焙笼:上层铺茶,下层置炭火,再以蒻叶覆盖顶部,既聚火气又防焦灼。每隔两三日微火慢焙,温度如人体般温和,以此驱散湿气、滋养茶质。火候过猛则茶易焦枯。
未焙火的茶叶,应以蒻叶编织的茶笼密封,悬于高处存放。若陈年茶香淡褪,可用沸水浸润激发,反得醇厚回甘。至于“天香茶”的采收,须待秋日桂花盛放、晴空朗照的正午时分采制,以不夺茶之本味。然此类精妙之法,非循自然之道者不可为。
【点茶第三】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熏香茶法第四】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凡要点茶,必先预热茶盏。若盏未烤热,茶末容易下沉;茶末太少则茶沫分散如云脚,注水过多则茶汤黏稠如粥面。取一茶匙茶末投入盏中,先注入少量沸水调匀成膏状,再分次加水,环绕茶盏快速搅动击拂,至茶汤注满七分即止。茶沫需紧贴盏壁不留水痕方为妙绝。时人常以果品佐茶,但以梅花、桂花、茉莉花为最佳——只需将含苞花蕾数枚投入茶瓯中闷盖片刻,花蕾自会绽放,未及举盏,香气已盈满鼻息。
凡有香气的花皆可熏茶。待花开最盛时,用纸糊双层竹笼,上层铺茶,下层置花,密封紧实。隔夜后更换新花,如此反复数日,茶叶自然染上清雅花香。若不用鲜花,亦可用龙脑香熏制茶品 。
【茶炉第五】
与练丹神鼎同制。通高七寸,径四寸,脚高三寸,风穴高一寸。上用铁隔。腹深三寸五分,泻铜为之,近世罕得。予以泻银坩锅瓷为之,尤妙。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扎,两傍用钩,挂以茶帚、茶筅、炊筒、水滤于上。
此茶炉的形制与道家炼丹所用的神鼎相同。整体高度七寸,直径四寸,炉脚高三寸,通风口高一寸。炉顶以铁板分隔炉膛,炉腹深三寸五分,原以铜汁浇铸制成,但此类古法铜炉如今已难觅踪迹。我(朱权)改用银汁浇铸的瓷质坩埚制作茶炉,效果更佳。炉身两侧的提襻高一尺七寸半,把手用藤条缠绕加固,两旁配有铁钩,可悬挂茶帚、茶筅、炊筒、水滤等茶具 。
【茶灶第六】
古无此制,予于林下置之。烧成的瓦器如灶样,下层高尺五为灶台,上层高九寸,长尺五,宽一尺,傍刊以诗词咏茶之语。前开二火门,灶面开二穴以置瓶。顽石置前,便炊者之坐。予得一翁,年八十犹童,疾憨奇古,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衣以鹤氅,系以麻绦,履以草履,背驼而颈蜷,有双髻于顶。其形类一“菊”字,遂以菊翁名之。每令炊灶以供茶,其清致倍宜。
此茶灶乃是我(朱权)独创,古时并无此类形制。我在山林隐居时烧制瓦器仿灶台样式,下层高一尺五寸为灶基,上层高九寸,长一尺五寸、宽一尺,侧面镌刻咏茶诗词。灶体前部开设两个火门,灶面开凿两孔用于放置茶瓶。灶前摆放一块天然巨石,供烧茶人安坐。我曾偶遇一位年逾八十却神采如孩童的老者,他性情憨直、举止奇古,不知姓名来历,身披鹤羽大氅 ,腰系麻绳 ,脚穿草鞋,驼背蜷颈,头顶双髻,身形恰似“菊”字轮廓,故称其为“菊翁”。每令其烧火煮茶,茶汤清雅意境更添数倍 。
【茶磨第七】
磨以青礞石为之。取其化痰去故也。其他石则无益于茶。
茶磨需选用青礞石(一种可入药的变质岩)制作,因青礞石具有化解痰湿、清除体内陈积的功效,尤其适合处理茶末以保留茶性。其他石材则无法达到这种效果,反而可能影响茶的本味 。
【茶碾第八】
茶碾,古以金、银、铜、铁为之,皆能生鉎。今以青礞石最佳。
古代的茶碾多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打造,但这些材质容易氧化生锈(鉎即金属锈蚀的俗称),影响茶味且不利健康 。如今则以青礞石(一种可入药的变质岩)为最佳材质,因其质地坚硬耐磨,且含天然矿物成分,既能避免金属异味,又能通过研磨茶末时散发的微量矿物元素调和茶性,甚至具有化痰平肝的养生功效 。
【茶罗第九】
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罗是一种直径五寸(约16.5厘米)的筛茶工具,主体以细纱制成。若纱网的孔眼过密,筛出的茶末过于细腻,冲泡时会浮于水面不易溶解;若孔眼过粗,茶末颗粒较大,反而沉入水底,导致茶汤分层、口感不均 。
【茶架第十】
茶架,今人多用木,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予制以斑竹、紫竹,最清。
现在的茶架多用木材制作,雕刻繁复纹饰,崇尚华丽风格。而我(朱权)选用斑竹和紫竹为原料制作茶架,这种材质最能体现清雅之气 。
【茶匙第十一】
茶匙要用击拂有力,古人以黄金为上,今人以银、铜为之。竹者轻,予尝以椰壳为之,最佳。后得一瞽者,无双目,善能以竹为匙,凡数百枚,其大小则一,可以为奇。特取其异于凡匙,虽黄金亦不为贵也。
茶匙需要具备击打茶汤的力度,古人认为黄金材质最为上乘,如今人们多用银或铜制作。竹制的茶匙重量过轻,我曾尝试用椰壳制作,发现效果最佳。后来遇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匠人,他虽无视力,却能用竹子精制数百枚茶匙,每枚大小规格完全一致,堪称奇技。这种竹匙因工艺独特、形态统一而备受推崇,即便与黄金茶匙相比,其价值也毫不逊色 。
【茶筅第十二】
茶筅,截竹为之,广、赣制作最佳。长五寸许,匙茶入瓯,注汤筅之,候浪花浮成云头、雨脚乃止。
茶筅是用竹子制成的点茶工具,以广东、江西两地制作的品质最佳。茶筅长约五寸(约16.5厘米),使用时先将茶末舀入茶盏,注入沸水后用茶筅快速击拂,直到茶汤表面泛起如云朵般绵密的泡沫(“云头”)和雨滴般细密的纹理(“雨脚”)才算完成。
【茶瓯第十三】
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
古人饮茶时多选用建安(今福建建瓯)出产的茶盏,尤其偏爱带有松树纹理和兔毫斑纹的建盏,认为这种纹路独特奇妙。而如今淦窑(可能指江西吉安一带窑口)烧制的茶盏虽然形制与建盏类似,但用来泡茶时,茶汤颜色显得浑浊不够透亮,反而不如饶州(今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佳——用饶瓷茶盏注茶时,茶汤清澈洁白,色泽鲜亮可爱。
【茶瓶第十四】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汤有准。古人多用铁,谓之罂。罂,宋人恶其生鉎,以黄金为上,以银次之。今予以瓷石为之。通高五寸,腹高三寸,项长二寸,嘴长七寸。凡候汤不可太过,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茶瓶应选择小型的,这样更容易掌握煎水的火候,且在点茶注水时分量更精准 。古人多用铁制茶瓶,称为“罂”。但宋代人因铁器易生锈 ,转而推崇黄金材质的茶瓶为最佳,银制次之 。而我选用瓷石制作茶瓶,通高五寸(约16.5厘米),瓶腹高三寸(约10厘米),瓶颈长二寸(约6.6厘米),壶嘴长七寸(约23厘米) 。
【煎汤法第十五】
用炭之有焰者谓之活火。当使汤无妄沸。初如鱼眼散布,中如泉涌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使用燃烧时带火焰的炭火称为“活火”。煎水需避免无谓的沸腾,应精准控制火候:
初沸:水刚热时,水面浮起如鱼眼般的小气泡,并伴有轻微声响;
二沸:水温升高后,气泡沿水缘如泉涌连珠般密集出现;
三沸:最终水面翻滚如波涛,水汽完全蒸发。
这三沸之法,唯有活火才能实现 。
【品水第十六】
臞仙日: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或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伯刍以扬子江心水第一,惠山石泉第二,虎丘石泉第三,丹阳井第四,大明井第五,松江第六,淮江第七。又日: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硖州扇子硖下石窟泄水第四,苏州虎丘山下水第五,庐山石桥潭水第六,扬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唐州桐柏山淮水源第九,庐山顶天地之水第十,润州丹阳井第十一,扬州大明井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第十四,商州武关西谷水第十五,苏州吴松江第十六,天台西南峰瀑布第十七,郴州圆泉第十作,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臞仙(朱权)评价各地水质优劣如下 :
青城山老人村的杞泉水位列第一,
钟山八功德水居第二,
洪崖丹潭水排第三,
竹根泉水第四。
有人提到古人公认的水质标准:山泉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末。
另一位品水名家伯刍(张又新)的排名则略有不同 :
扬子江心水(长江中心水)为第一,
无锡惠山石泉第二,
苏州虎丘石泉第三,
丹阳井水第四,
大明井水第五,
松江水第六,
淮江水第七。
此外,综合历代评价,还有其他排名:
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硖州扇子硖石窟泄水第四,
庐山石桥潭水第六,
洪州西山瀑布第八,
润州(今镇江一带)的丹阳井水质排第十一名,
扬州的大明井排第十二名,
汉江金州(今陕西安康一带)上游的中泠水排第十三名,
归州(今湖北秭归一带)玉虚洞的香溪之水排第十四名,
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武关西边山谷中的水排第十五名,
苏州的吴淞江之水排第十六名,
天台山西南峰的瀑布水排第十七名,
郴州的圆泉水排第十八名,
严州(今浙江建德一带)桐庐江严陵滩的水排第十九名。
雪水则被列为第二十。
朱权的《茶谱》约2000字,分为序言与正文两部分,正文包括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共十六则。明代茶文化转折点:作为明代首部茶书,《茶谱》顺应朱元璋“罢造龙团”政策,对宋代点茶做系统的革新,并为瀹泡法打开局面。观其结构,还未脱开宋代点茶这个体系。朱权将饮茶提升至哲学境界,提出“六清”理念(清泉、清茶、清器、清侣、清境、清心),融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开创文人茶“清逸简雅”的风格 。其茶事场景描写(松竹下、明月清风间)成为明清文人饮茶的经典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