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承天院记当何罪,断肠梅花写范滂。

瘗鹤兰亭成大悟,南楼一醉月凄凉。

这是近代著名诗人马一浮所写《黄庭坚》诗中的句子。全诗通过对黄庭坚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同情。诗中“断肠梅花写范滂”之句,是说编管宜州的黄庭坚,就是一个被遣天涯的断肠人,但他在宜州赏梅、写梅,写下了传世之作《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还写下了书法代表作之一的《范滂传》。



黄庭坚被贬宜州时,已经年近六十,到了人老书辣,书法艺术进入化境的地步。当时,宜州通判余若著,虽然表面上紧跟太守,对黄庭坚不冷不热,但内心里非常尊崇黄庭坚的道德文章和诗词书法,暗地里帮助黄庭坚租赁房子,私下时常到黄庭坚住处请教求学,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黄庭坚为师。黄庭坚考虑到余若著的顾忌,因而在其记下的《宜州乙酉家乘》里,没有为其写下半个文字。有一次闲聊,余若著认为黄庭坚很像汉代遭受党锢之祸的贤臣范滂(字孟博),就趁机请求黄庭坚为其书写《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以备珍藏,以遗后世。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时期大臣、名士。范滂与郭林宗等八人并称为“八顾”(八个能以德行引人者),与刘表等八人并称“江夏八俊”。举孝廉出身,曾任光禄勋(陈蕃)主事、汝南郡功曹,后被牢修诬陷“结党”获罪下狱,经过审判释放回家。建宁二年(169)汉灵帝刘宏又大批诛杀党人,家乡的督邮和县令都鼓动范滂逃跑,但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怎么能因为我而连累大家呢?范滂后被处死。



黄庭坚往昔一般不轻易为人书写书法作品,来了宜州之后,得到了余若著等人明里暗里关心照顾,一改前规,爽快地答应了余若著的要求。对这一心理转变,他在《书自作草后》中说得很清楚:“余在江南,绝不为人作草。今来宜州,求者无不可。”这或许是他对宜州朋友们众多馈赠的回报吧。另外,范滂的高洁品行、清正廉明、坚守正义、不畏权贵等可贵风范和含冤屈死的遭际深深地触动了黄庭坚的心弦,想到自己的道德品行和人生波折确实和范滂有相似相通之处,因而他立即让余若著两个儿子铺纸研磨,当着三人的面,以默记的方式书写《范滂传》。

过了个多时辰后,黄庭坚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最后一笔,整篇作品1130字,黄庭坚自始至终凭记忆书写。余若著找来《后汉书》对照检视,只有几个字疑似误写。余若著惊讶不已,将黄庭坚惊为天人。这篇《范滂传》不像如今列入语文课本的范文,不是必读必考篇章,黄庭坚却记得这么清楚,其天赋之高记忆力之强可见一斑。余若著心想,同是读书人,上天怎么这么钟爱黄庭坚啊?!

再看摊在案上、地上的作品,只见字径数寸,笔画以欹侧取势,横画斜长,竖画虬曲,相乖相应,特别是中宫紧结,长笔从中间向四周扩展的“辐射式”结构令人印象深刻。撇捺舒展,姿态洒脱,意韵灵动。点画圆满周到,顿挫而行,擒纵适度。用墨瘦而不枯,浓淡干湿分明,浓厚生涩照应,显得骨肉丰匀。整幅作品大气磅礴,势若吞虹,变化多端,寓巧于拙,浑然天成。



书写完《范滂传》后不久,黄庭坚就去世了。《范滂传》就成了黄庭坚书法的绝笔之作。在余若著收藏多年之后,落到了南宋宰相赵忠定(汝愚)手上,后传给儿子赵崇宪。赵崇宪任江州(今九江)知府时,将《范滂传》刻石立于府衙之中。遗憾的是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拓印作品。

除了《范滂传》这样的著名法帖,在宜州,黄庭坚还有许多日常书信题跋(书札)。这些书札题跋,既是黄庭坚日常交际的短篇小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是不经意的书法作品,任意挥洒,意趣盎然,在宜州士人中流传的数量也更为丰富。从这些书法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坚韧与淡定、洒脱与狂放。这些书法作品就是他留下的令人难以忘怀的永不离去的背影。

黄庭坚的书法虽然没有排进古往今来的前十名,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却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极高地位。他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被誉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宋代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代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评价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为“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创立“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评价黄庭坚的字:“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斜高下,无不如意。”

《范滂传》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代表作。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势奇崛,气韵超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草书作品既有唐代张旭、怀素等大家的影子,又不完全相同,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黄体”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传统的笔法,又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行书也独具特色,风格豪放跌宕,用笔夸张,线条充满弹性和张力,结构上追求欹侧、错落的美感,通过笔画穿插和避让,营造出动态的平衡。他最有名的行书代表作是《松风阁诗帖》,最有名的草书代表作是《诸上座帖》,最昂贵的作品是《砥柱铭》,每个字合107万元,最后创作的作品是《范滂传》。



在书法艺术上,黄庭坚既是一个前人书法艺术特点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个推陈出新开创自己独有风格的创新者。他在行书上充分汲取了颜真卿、杨凝式、王羲之、王献之,还有同时代苏轼等人书法艺术的丰富营养;在草书艺术上,则学习了张旭、怀素、高闲、索靖等人的笔意和龙游九天的洒脱风格,在此基础上,创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写出属于自己个人的新特点。

他还师法自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事物对自己的启示。当年贬谪去西蜀的时候,舟行长江,看到船工荡桨击棹的娴熟身手,有所开悟而书艺大进。故而他的一撇一捺,往往有一种船桨长出、驾驭大河的气势。

尽管自己的书法已经独树一帜名动天下,学习“黄体”书法的学子很多,但黄庭坚却不愿人们学他的书法。他在写给友人的信《致景道十七使君》中说:“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愞(音nuò,古同‘懦’)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言下之意为:拜托诸位,习字最好取法乎上,向天下第一的苏轼苏老师看齐,我这以力取胜的字没有“苏体”的韵致和丰神。

虽然黄庭坚一再告诫别人不要学自己,但就是有人固执地坚持学习“黄体”,连皇帝都成了黄庭坚的粉丝。前面说到徽宗赵佶就对黄庭坚的字赞不绝口,并临摹了一段时间。赵佶的儿子、后来成了南宋第一帝的高宗赵构,本是书法高手,但对黄庭坚的书法从心底喜欢,恨其生不同时,大力收集黄庭坚法帖,用心临摹,孜孜矻矻,终有所成。赵构的书法受黄庭坚影响甚深,其字大有黄庭坚的风范和韵味,后人评价,在帝王书法中,他绝对能位列三甲之内。



南宋刊刻黄庭坚所书“戒石铭”,树立在全国所有州府县公堂之上,这既是对全体官员的警戒勉励,又是对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一次推介。戒石铭仅有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百姓易虐,上天难欺。”它来源于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官箴》,《官箴》24句,96字。宋太宗赵光义摘取其中四句,亲自书写颁行天下。黄庭坚曾经奉旨书写过戒石铭。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二年(1132年),亲笔临摹黄庭坚书写的《戒石铭》,并“颁赐诸郡县”,刻在石上,作为衙门的座右铭,“以为晨夕之戒”。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铭》于衙署堂前的甬道中,并建亭保护,称为“戒石亭”。清代衙门也以不同的方式立有戒石铭。戒石铭甚至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官府将戒石铭的十六个字谱成歌曲,要求官员传唱。

《范滂传》书写于崇宁四年(1105)乙酉,于今已有920年了。是黄庭坚在贬谪岁月里,在宜州这个蛮荒之地创作而成。是黄庭坚的绝笔之作,是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之一。虽然原作早已灭失,但其拓印之品还是充分展示了原作的固有风貌,深刻体现了黄庭坚行书突出特点,是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珍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里的瑰宝,在几近千年的流传中,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从事书法艺术的人们。

2025年3月14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